制版-袖子
一 袖子
1.袖山饱满量
当绱袖缝头劈缝处理或倒向衣身一侧时,不需要追加袖山饱满量。
普通装袖的绱袖缝头一般倒向手臂一侧,针对不同的面料厚度需要增加面料的造型饱满量,这个饱满量是从袖山上部追加,因此作为纸样的袖长虽然会变长,但在缝制过程中转化为缝线处的袖山饱满量,成品袖不会发生变化。一般,细平布等薄料加入0.1~0.2,大衣等0.5~0.7
2.袖肥
文化式原型袖的袖肥在上臂最大围基础上加4~5cm松量。
文化式袖原型的制图方法并未指定袖肥,而是在决定袖山高的基础上,利用袖笼尺寸形成袖山斜线,然后确定袖肥。
3.吃缝量
随着绱袖角度的增加,袖山高随之减小,吃缝量也相应减小。通常从前后腋点开始向上加入吃缝量。
即便在完全没有复曲面的情况下,当绱袖缝头倒向袖子一侧时,绱袖缝线处的布料重叠量根据不同的布料厚度会影响袖山弧线的追加,因此含有一定的吃缝量比较好。例如:薄毛料,中等绱袖角度30度左右,吃缝量应为3~4cm。 薄毛料,绱袖角度45度左右,吃缝量应为1cm .
袖子最小吃缝量的计算方法(不考虑复杂曲面的因素):吃缝量=a(布的厚度*3+空隙量)*π
4.长袖长=0.3号+6(女)~8(男)+1~2(垫肩厚)
5.袖山高与袖宽
实验举例:袖子结构制图中,当袖子下垂时,袖山高=14.6
当袖子上抬角度(绱袖角度)22.5度时, 袖山高=13
当袖子上抬角度45度 时, 袖山高=9.3
当袖子上抬角度67.5度, 袖山高=4.9
在衬衫、女子礼服中,绱袖角度一般在20度左右,从造型和功能综合评价,绱袖角度在20~90度之间取值。
6.袖笼变化与袖肥及袖山高的关系
当衣身袖笼下落时,从衣身上看袖笼高度变大,即袖山高变高。当衣身松量变大时,从立体的衣身上看,袖笼高度没变,相应的变大的是袖肥。
在不改变绱袖角度的前提下:当衣身袖笼下落变大时,可使袖肥不变加大相同量的袖山高。
当衣身袖笼下落量大于3时(原型的基础上)。会妨碍手臂运动,因此要微调绱袖角度。与就是说,此时要控制袖山高,利用与前后袖笼等长的袖山线来确定袖肥。例如:当衣身松量较多的情况下,不改变袖山高,只增加袖肥。
在改变绱袖角度时,与上述相反。
7.利用绱袖角度设定袖山斜线长
以静立姿势为前提的袖子(绱袖角度小为零,袖山高较高),由于复曲面的面积较大,要求的吃缝量较多,前袖山斜线长=前AH+0~0.5, 后袖山斜线长=后AH+1~1.5
当 绱袖角度较大,袖山高较低时, 前袖山斜线长=前AH, 后袖山斜线长=后AH
8.落肩袖一般是比较宽松的款式,要在原型的基础上加松量,下落袖笼线
9.平面袖形
增大衣身宽度,绱袖角度尽量大(即袖中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连身袖和插肩袖结构中,绱袖角度要大于45度,以避免袖裆或袖下余量过大而影响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