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围棋1
最近有些感受,随笔写写。家教贴发出后,有几位家长联系了我,大多想让我教棋。我认为围棋家教只适合愿意花时间自学的人,而不适合棋院之外的孩子。家教最多占10%的时间,教一个小时至少要配合十个小时的自学,背定式、看视频、做题、打谱……如果是为了涨棋,对弈就没什么重要性了,尤其是在网络上。有多少孩子会在网上下完棋后复盘呢?仅复盘的时间就应接近于下棋的时间。学棋,是为了理解围棋,为了有能力发现乐趣。而网络下棋,更像是应用所学和娱乐。台前和台后的区别。基于这些原因,我没答应那些家长。
想起了最近完整下完的两局棋。
上一次大概是12年前,在山里和自己的动物学老师下。我曾很喜欢那位老师,一位颇受欢迎的老师。下完后,我对他的好感减少了很多。可能他对我也是一样的感觉。我们从未有过什么交流,单纯的师生关系。而简单一局棋让我了解了很多。手谈,谈心。之后我便不愿再下了。再后来只在教小朋友时短暂拾起过围棋。
前不久自学了国际象棋,但下了几盘就感觉不舒服。忆起了遥远儿时下象棋的感觉。我意识到自己适应不了竞争性太强、吃棋频繁的游戏。总要共情对手的想法,而我不接收那些感受。
在小学获得五段证明后又去打过两次段位赛,与一堆小孩子一起。都通过了。赢的棋没有任何印象,唯独记忆深刻的是第二次输的那盘。
当时有几个孩子是全胜,我是其中最大的。有个小孩子很早就关注了我,背后议论过我。我对自己的大龄并不觉耻,也深知有些孩子欠缺棋德。我当没听见。没想到倒数第二盘遇上了他。那盘棋一上来我就没下好,因为不熟悉一些较新的定式变化。而那孩子也让我有些心烦意乱,总看我,还左顾右看(他人棋局),有很多小动作和声音。这些行为着实常见。
我俩整体实力差不多,他对于局部的一切都比我强,那些是学棋的重点以及容易提升的地方。而我可能好在大局观上,感觉是因脱离社群竞争体系后而自然提升的属性。到中盘时我放弃了一大块棋,六十目吧。那孩子开心坏了,更加不专注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会故意放弃那么一大堆棋。但弃子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我只是想围中腹罢了。很快形式就变了,我围了一大块空。下过那么多盘棋,我就清晰记得那次围了大中空。而我向来不是一个重外势、大模样的人。那盘棋让我在多年后再次感受到了围棋的乐趣,我至今还记得。可能算是顿悟吧。
那个孩子很快沉默了,开始走无理棋,乱侵削、破空。我就跟着走吧。我意识到棋局越来越没意思了。瞎走、整动静,快速、用力拍计时器,想靠盘外招、对方出勺子赢棋。但随着时间拉长,我也有些混乱了。之后我下了一步棋,对方一下就兴奋了,恢复了“多动”的毛病。他说我出勺子了,开始跟边上观棋的孩子庆祝。我内心不平和,沉不下来计算了。我一直都不确定当时是否真的下错了,我有些后悔没复个盘。但我能确定的是,再之后的一步下错了。然后我很快就认输了。那孩子没收棋,直接跑去跟别人说他赢那个叫xx(我)的人了。
这些都是围棋圈没什么新鲜的事,是围棋的一部分,是让我感觉不舒服的部分。在大学前,我每两三年就会拾起围棋,在网上下一下。然而一旦我觉得自己陷入争胜负、期盼对方输棋或是频繁遇上对手输不起的情况,感受到很多人执着于积分、胜率而丑态百出,我就会感到失望、停止下棋。感觉浪费生命,乐趣不再。总是这么一个循环。因此我也就不想下棋了。我本就不喜欢竞争、争胜负。
如果有一天有幸能拥有一位下得来的朋友,不知对方是否愿意每盘棋都停留在胜负之前,让棋局在乐趣降低前结束?过去我太过拘泥于规则、棋理、胜负,现在我想要感受围棋在规则内的无限可能。乐趣没有了,便停止。我觉得自己下不过,会认输;我觉得对方赢不了,我也愿意认输。没有妄想、贪胜。似乎有点自私,不在乎他人感受。但这些也只是脱离棋局、社群后的理想主义,我知道下进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holme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偷拍摄像头 (11人喜欢)
- 离开大城市 (162人喜欢)
-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86人喜欢)
- 琅勃拉邦的非法制品 (8人喜欢)
- 2025沙耶武里象节 (3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