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24 全局思维与线性思维
全局holistic,线性serial.
以前和朋友聊天,他爱听我讲故事,他说他自己就讲不了,我则觉得我讲得过于零碎,但他却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们发现了双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后来我找到一篇1979年的论文,详细讲述了心理学家对于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实验。
他们设计了一种外星生物分类知识体系,用两种形式表述。第一种是严格地从宏观分类开始,一级一级细分叙述到到物种。第二种是从碎片式地从一个物种跳到另一个物种,中间穿插一些区别物种分类的特性。分别给不同人看其中一个故事,然后开始。
实验结果是,线性思维的人看第一种的得分和全局思维的人看第二种的得分几乎一样高,这是最适配各人的表述形式。然而,线性思维的人看第二种的得分远远低于全局思维的人看第一种。对于全局思维的人,第一种表述是勉强可以读,但对于线性思维的人,第二种是“我不知道它究竟在讲什么。”
我大概是线性思维,朋友是全局。
别,别着急给自己下定义!
后来找到一篇21世纪的论文,这两种思维模式之外还有别的模式,比如有人两种都有,有人不能归类于任何一种。总体而言,作者认为全局思维更好,从测试结果看全局思维模式者学习更快。但是线性思维也有其用武之地,理想情况是一个人在适用全局时切到全局模式,适用线性时切到线性。
从我个人的体验而言,线性和全局更像是顾此失彼的。
我学习上十分吃力,很多时候神游,当某个节点比如开始十分钟后错过一些逻辑,后面很难接上。我发现自己读书也是,非常希望直接能获得连续的逻辑,但是自己忘了前面提到的或者看漏了什么,后面就很难读下去。
感觉像是很难忍受有间断点。我需要联系。
但是这些空腔对全局思维者很正常。
反过来说,当我主动输出一些东西,比如讲故事、写作,只要东西是自己完全理解的,就会相对容易。因为这些东西在整合进我自己的记忆或者思维时已经被重组过,我只是像猿扯着藤蔓在树与树之间荡秋千一般行进而已。
而对于全局思维者似乎并不是这样。这种认知过程也许可以比作电脑,输入的东西被划分一个区域存储,只要给定地址就很容易被调用。但是如果是非明确指向的东西,比如要把没有建立联系的两个东西联系起来,就会很困难。
然而,对我自己,其实我也会,而且不是少数时候,会无法联系起相隔太远的东西。(然后被批评你不会举一反三)
最近几天有两项任务,第一是计算不太熟悉的量,第二是做一个小工具。
第一项任务不算难,但是我做了两整天。做的时候真的很痛苦,花了很久才搞明白原始知识如何套用到我的情况上。我原本预计一个下午可以算完,结果做了两天。最终,其实流程很简单,而我做了十倍的工作。
第二项则没遇到什么问题,我把以前做的步骤组合起来,很顺利。这项任务我也做了两天,也许一开始别人的预期是四天。
我想,同事的平均值可能是任务一一天,任务二三天。
这个经历让我有一个猜测,可能对于不同人,做一个全面的项目的时间是差不多,虽然有的人做A会快一些,B会慢一些,但是总体而言差不多。
有点像虽然不同语言语速不同,但是表达的信息密度差不多。(有说法是汉语是常见语言里信息密度最高的)
本来我对自己的预期是需要别人两倍多时间才能完成同样的事情,不过这次的经历让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因为要看总和。
只要我能在类似第一项任务,那种需要摄入新东西的事件上,坚持的时间更长,我猜这种事情对我的痛苦程度也许是高于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