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几种特殊心理现象
儿童时期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心理发展。人们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期的心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出现了与儿童心理发展指标不符的特殊现象,就要判断这种特殊现象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要确定如何正确处理。以下是幼儿期的一些特殊心理现象。
第一,“重听”现象
“重听”现象是幼儿期儿童听力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有的儿童听不清别人说的话,听不完整,但往往能根据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和当时正在说话的情况猜出自己在说什么。这种现象只发生在个别孩子身上。当幼儿出现这种现象时,说明其听力已经有缺陷,应该引起大人的注意。
“重听”现象会对儿童言语听觉、言语和智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重听”现象会对孩子的言语听力产生负面影响。孩子的言语听力取决于听力的好坏。“重听”现象使孩子听不清别人的说话,或听不全,导致言语听力得不到训练。久而久之,言语听觉能力会越来越差,“重听”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重听”现象会对孩子说话产生负面影响。良好的听力是训练孩子言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听力,他就不能表达自己或与他人交流。也就是说,听力不好会阻碍孩子正常快速的言语发展。
“重听”现象对儿童智力的负面影响。智力是对外界刺激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听觉,孩子可以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然后通过大脑处理分析,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智力。儿童的“重听”现象使儿童无法通过听觉获得准确、完整、清晰的材料,从而使儿童无法进行科学的加工,其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
由于“重听”现象会对儿童发展的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成人应及时找出其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在幼儿期彻底根除,以免后患无穷。
儿童“重听”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的听觉器官(主要是耳朵)有问题,导致孩子听力缺陷;第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为成年人,这两种情况要及时发现并解决:一是定期给孩子做检查,及时发现其听力缺陷,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孩子还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孩子身体疲劳、情绪不稳定、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等。排除这些干扰,以良好的注意力为基础,精心训练孩子的听力技能,如老师讲课、孩子复述故事等,让孩子的听力逐渐恢复,纠正“重听”现象。
第二,“记忆恢复”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是儿童的另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人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但在一些孩子身上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即数量增加。即记忆的内容更多的是在后来的回忆中,而不是在当下的回忆中。比如让孩子背儿歌,背故事。很多孩子过一两天就把儿歌和故事的内容背下来,效果比当时好。这是记忆的恢复和成长。
出现“记忆恢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识记中存在积累抑制,影响识记的记忆效果。一段时间后,抑制解除,记忆效果再次提高;另一方面是背记材料的正反面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段时间后,抑制解除,记忆恢复。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成人更普遍,因为儿童的皮层细胞比成人更容易疲劳。
“记忆恢复”现象是儿童心理的正常现象。因为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很不成熟,稍动一下就容易产生疲劳,可导致记忆中的抑制,使当时的记忆效果不是最好的,但后期解除抑制,记忆效果会更好。这样提醒大人,当发现孩子在回忆时出现“记忆恢复”时,要意识到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现象。为了提高即刻记忆效果,应尽量缩短活动时间,避免疲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记忆效果是可以提高的。
第三,“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
把想象和现实混为一谈,就是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真实的东西。幼儿期的孩子有时会把他们渴望的描述成他们已经得到的,把他们希望发生的描述成已经发生的。此外,儿童在参与游戏或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与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同感,或与剧中角色分享兴奋与悲伤,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的混淆。这种现象在一些幼儿身上非常明显。
大人要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孩子的学习活动时,一方面让孩子在想象中像故事或游戏中的人物一样从事活动,分享人物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引起恐惧、害怕等情绪。尤其是对于年幼胆小的孩子,在相关活动中,更要多做解释,让他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的,不要害怕。另外,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孩子说的不符合事实的话简单归类为谎言,要深入了解,找出真相。如果把想象和现实混为一谈,就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分清想象和事实。
在“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想象中的玩伴”,这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正常形式。孩子们将想象中的人或动物视为真实的,他们与它交谈,与它玩耍,并在交谈中提到它。据调查,约有15-30%的儿童在3-10岁内有想象中的伴侣。这些看不见的朋友通常在两岁半到六岁左右来到孩子的生活中,通常在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就消失了。
在幼儿时期,孩子和一个不存在的人一起玩游戏,这并不是病态,但大多数家长都觉得受不了孩子的这种“神经质”。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想象中的伴侣的孩子通常可以和其他孩子玩得很好。当他们和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时候,他们不会带着他们想象中的伙伴。独生子女和第一个孩子比有哥哥姐姐的孩子更容易有想象中的伴侣,这表明这些孩子找到了避免孤独的聪明方法。与智力上缺乏独创性的孩子相比,聪明而有创造力的孩子更容易有想象中的伴侣。
第四,“情感”共鸣现象
幼儿期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共鸣”的现象,即看到别的孩子哭,自己也哭,看到别的孩子笑,自己也笑。
“情绪共鸣”现象是幼儿时期非常常见的正常现象。这种现象与孩子以后的情绪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能感知他人的情绪,还能体验他人的情绪,从而产生基于“情绪共鸣”的共情。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比较敏感,能立刻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体验,有的孩子比较迟钝。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绪共鸣”逐渐减弱,对他人的情绪反应也相应迟钝,而另一类孩子却始终保持着“情绪共鸣”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迅速感受和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情绪敏感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孩子可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另一方面,孩子可能过度敏感,小心翼翼,容易情绪化;情绪反应迟钝,可能导致幼儿性格的缺陷:软弱,缺乏主见,容易随波逐流。因此,应该对孩子的“情感共鸣”现象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朝着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
幼儿期,“重听”、“记忆恢复”、“想象与现实混淆”、“情绪共鸣”等现象都是特殊现象。这些现象既有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有心理缺陷。当发现这些特殊现象时,应正确辨别,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利于心理发展的,不仅要保护,还要培养;不利于心理发展的要及时纠正,尽量消除。只要大人能够正确对待这些现象,绝大多数幼儿是可以成功度过一个美好的幼儿期,活泼可爱健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