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2
每天早晨上车,都是同样的一句:你好,8575
坐稳后开始问自己,8575,我叫8575,我的代号是8575,8575等同于我?在我和司机之间,数字是双方默认的“黑话”,不用自我介绍,不用告知目的地,系统和软件早已安排妥当,我只需要一句“你好,8575”,就可以安静到达目的地,“谢谢”,下车,关门,刷卡进学校。有时,数字是我。
我最喜欢lab周一的早晨,八点钟闹钟响了以后在床边坐着,盘算下本周主要事项。周一早晨,我把它看作一个小阶段的新开始,愿意梳理整合,给自己begin again的机会。实际在周中做到什么程度先不说,至少每年我拥有超过五十次自我鼓励的时间。另一个喜欢周一的原因,是整个lab会很安静,除了质谱房设备运转的声音,就是阿姨打扫卫生的声音。通常10:30后陆陆续续有人到,过一个小时就该吃午餐了。大部分情况下,虽然在家里做好梳理,也有自我鼓励,周一的早晨我还是迷迷瞪瞪度过。赋予周一special meaning,大概类似于新的一年大家新的祈愿,20xx,我会xxxxx,落到实处以后大概率是虎头蛇尾,但在下个周一,下个新年,我,大家,依然乐此不疲。
睁开眼睛的一瞬间我就知道昨晚吃了三支雪糕眼睛肿了。口渴的时候在喝水还是吃雪糕之间选择了后者,并且自欺欺人现在八点了,喝水明天会浮肿,雪糕水分含量低,吃雪糕好了。事实证明同样会肿。于是在已有的自我规定里:每天2L水,4:30pm前喝完,分五次喝,每40mins站立一次,去走廊活动一下,我又需要加一条:每天最多吃一支雪糕,6pm后不许吃东西,我要减重到47kg。用数字来框定自己,把数字作为guideline去执行,会让人在偶尔停下的间隙里思考,这些数字背后是否真正有意义,一个数字就可以如此“操纵”人的行为,如果赋予数字更大的含义和分量,是否我们会变得更加疯狂。
最近学生和博后的work plan一直被退回,原因是老板开始喜欢说,我们要量化,量化。不要只写你做了样本制备,写清楚,你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个样本,量化,重写。这么要求好像也没错,大家的工作量需要体现,可惜的是体现之后再无下文。如果没有criteria,量化的意义是什么?
商家营销的动机是为了赚钱,但在生活中,我们使用数字来框定,来要求,来量化,却不是事事都有动机。有时数字代替了我们,有时数字指导着我们,有时,数字在那儿只是因为那个场景需要它,而不是它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