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完美主义说拜拜,和自由人生撞满怀|读《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文/编辑 粥粥Laraine
喜剧演员周奇墨有一场很惊艳的脱口秀表演,模仿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在面馆点餐。反反复复、举棋不定、极其墨迹的神态语气,拿捏得极其到位。过于真实,引发爆笑。

这么好的“笑”果,自然是因为观众们被戳中了共鸣点,大家在生活中一定碰到过类似的场景,不是自己,就是身边人。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毛病”却越来越多了。
拖延症、社交恐惧症、选择困难症……各种新型“疾病”层出不穷,给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始作俑者在暗中作祟,那就是完美主义。
然而,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潜意识里把完美主义当做一个积极的缺点。承认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丝微不可察的骄傲。
有些求职者在面试中被问到自身缺点时,甚至会用“过于完美主义”对自己进行“明贬实褒”。
为此,斯蒂芬·盖斯写了一本书来揭示完美主义的“伪善”,力图帮助读者转变成一个自由的不完美主义者。书名也很直白,就叫做《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斯蒂芬·盖斯是一个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这是我第二次这样介绍他了。第一次是他作为《微习惯》的作者时。因此也可以说,他其实并不普通。
👇🏻👇🏻👇🏻
读书|《微习惯》——每天一个仰卧起坐,也能拥有马甲线?微习惯大法好
他认为,许多的书用太多笔墨介绍完美主义的特征,而没有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于是在这本书里,他加强了解决方案部分。
前九章介绍各种概念,为解决问题打下理论基础,最后一章集中提供解决方案。
1 完美主义并不完美
1)什么是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无法接受任何不完美事物的特质。
在学术研究领域,1990年兰迪·弗罗斯特提出了“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1991年,保罗·休伊特和戈登·福莱特提出了“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2004年,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希尔等研究人员上述两个量表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推出了一份新量表,包含两大类别8个表现形式。
内心自觉的完美主义:整洁有序,追求卓越,计划周密,对他人要求过高。
自我评价的完美主义:过失担忧,认同需求,父母压力,纠结不放。

为了解决问题,作者在此基础上将它们从学术层面落实到现实中,总结为五个方面:过高期待、纠结不放、认同需求、过失担忧、行动顾虑。
2)人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给自己定下一些目标,比如三个月减掉10斤体重,一个月看2本书,每周运动3次,一年存下10万块等。
又或者,一定要有合适的运动场地、买好运动装备才能开始运动,办公桌必须一尘不染,发型必须一丝不乱,等等。
人们对完美数量、完美情境和完美质量的追求无处不在。
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效仿着身边人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完美主义者。于是,我们开始忽视微小的价值或进步,只看重宏大、顺利、完美的成功。

3)完美主义给我们“安全感”
完美主义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小小部分是对完美的追求,而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主体,则是对失败的恐惧。
我们越想得到,就越害怕得不到。比起失败带来直接后果,我们往往更害怕得不到我们渴望的东西。与其承受“求而不得”的痛苦和难堪,不如筑起一个沉重的盾,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个盾便是完美主义。
最常见的例子,社恐人群其实比其他人更在意社交,这种紧张反而让他们没有办法自如地社交。
有句话叫做“胖子都是潜力股”,本是个激励人心的句子,却常常被误用为保护伞和安慰剂。
我想要苗条的身材,却害怕自己做不到,所以干脆不开始。因为只要我没有开始减肥,就永远无法证明我做不到。换言之,我不是不能,我只是不想。
似乎只要甩出这句话,就可以看着幻想中未来瘦瘦的自己,心安理得地再吃一包薯片了。
这里并不是攻击胖身材本身,不同身材有不同的美,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只是我们需要警惕完美主义的借口。比起欺骗别人,更可怕的是欺骗自己。

完美主义是一台制造借口的机器,只要建立了完美的标准,实现与否似乎就不再重要。我们不用再面对内心的恐惧、不安和迟疑。
因此,缺乏安全感,有自卑情结,对现状不满的人往往更容易完美主义。
学校教育我们,要想得到理想的结果,就该设定理想的目标。只要付出足够努力,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然而生活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付出全部的努力,只是让取得优秀成绩成为可能而已。
学校灌输给我们的这种思维,让完美主义的种子更容易在体内发芽。
有时,完美主义过分驱策了你,让你过高期待和纠结不放;有时,完美主义则束缚了你,让你过失担忧和行动顾虑。
它让我们在生活中裹足不前、焦虑担忧、影响发挥,甚至更进一步,引发精神抑郁。
02 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奉行完美主义还是不完美主义,主要取决于你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相比完美主义,不完美主义更在意过程多于结果,更关注任务本身多于所谓的时机,更在意是否在行动,而不是行动正确与否,不那么关心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更在意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
总的来说,不完美主义不那么在意条件和结果,而关心眼前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的思维模式和关注点施加于我们限制,而不完美主义者不受限制,享受人生。
不完美主义者习惯于探讨努力,而非完美,因而更具亲和力和信任度。
在《超越期待》这本书里,作者建议在会议或演讲开始前,先说一些和主题无关的小事情,而且最好是小失败或自嘲,比如费尽心思却仍然烤焦的小蛋糕等。这样能快速带动气氛,和大家拉近距离,也可以让在场的人松弛下来。

相信你也有同样的感受,谦逊的姿态自然会让人更舒服,同时也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完美主义并不意味着不再为任何事担心,而是松弛适度。
当你对某些事情不那么在乎的时候,便能在这一领域更放松,不那么焦虑和分心,保持专注和清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亚洲飞人苏炳添在2020东京奥运会跑出了9秒83的惊人成绩,创造历史,成为首位进入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黄种人。
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此行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决赛。半决赛时他分在第三组,赛前看了第二组的成绩,只要跑进10秒就可以挺进决赛。但在这种大赛,是不可能有任何放松的,所以把半决赛当做决赛,拼尽全力跑那一枪。
在这个黄种人的传统劣势项目中,事先就接受不完美,放手一搏,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拼搏的过程中,而不是比赛的名次上。
乒乓球项目也是一样,虽然它是我们的国球、强项,但教练和运动员在采访中却也常常表示,都是一分一分地抠,一分一分地拼。越是到顶峰,越是心态的较量。我们常说“大心脏”的运动员,也一定都是比赛中的不完美主义者。
想要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首先需要改变关注点,然后遵循不完美主义者的思维过程:不完美的思维、决定、行动、改变、成功。这并不轻松,因为完美主义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乘虚而入。
作者写了他开通博客的心路历程作为例子,鼓励读者,虽然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只要保持行动,相信你最终都可以做到。
04 写在最后
1)行动先行的微习惯策略
在动力策略中,思维先行是标准做法,可惜它却是无效的的。
产生想法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一个大体的原因,或者一时的情绪兴奋,冲动决策。落实行动才是难的。
动力或许可以让你产生坚持运动的想法,但无法鞭策你完成运动的行动。因为动力需要时刻提供一种激励,且依据场合和心境的不同,需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有一个有趣的行为小实验,当人们保持叉腰姿势一分钟,其自信程度会增加。
研究表明,行动对情绪的影响比思维对情绪的影响大一倍。通过采取行动来改变思维和情绪,比通过改变思维和情绪来改变行动容易得多。
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出发点。
2)几个具体解决办法
对整体上的完美主义,和过高期待、纠结不放、认同需求、过失担忧、行动顾虑这五个主要方面,作者各个击破,共给出22个具体的实用对策。
不一一列出,重点推荐几个我觉得比较受用的:
a.过高期待-降低标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刚买来的手机是最好用的,轻装简行是最快的。在收纳领域,常用的物品取用步骤不要超过一步,次常用的不超过两步。
降低标准能让我们快速行动起来——下次出门的时候,试试只带必需的最少物品吧;想要写作的时候,试试立刻就用手机开始打字吧。
b.纠结不放-计时器介入,行动顾虑-快速决策。
俗话说得好,“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不妨准备一个计时器来帮助自己推进,一旦倒计时结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或做出明确的决定。如果按照这个策略,周老板脱口秀中,那个在面馆点餐的人应该就不会如此纠结了,哈哈。
c.过失担忧-二进制思维。
别再用百分制来给自己打分了,那样只会将情况复杂化。
用0(不作为)和1(行动起来)来进行评判,只要做了便是成功。
4 写在最后
正如《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书中说的那样,阅读本书和改变完美主义的过程,我们也同样不需要追求完美。
如果你也在为自己的完美主义所苦,感觉束手束脚,精神好似背负着沉重的乌龟壳,你也一定和我一样渴望改变。那么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刻,行动起来就是最好的结果。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正如田径运动员金·科林斯说:“努力进步,不求完美。”
自由地放手去做,享受追寻的过程,乐趣无穷。
- End -
「我是 @粥粥Laraine ,欢迎和我一起读书、成长,成为氧气十足的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