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品中国文人-刘小川
本来想着买了就翻翻吧,翻开就看完吧。。。看到白居易,写杨玉环跟玄宗。。。这种书应该直接扔垃圾桶。
一
屈原:
周朝延续了近800年至战国后期,战乱不断,国家从71国打到只剩7国,其中三强:秦齐楚,秦楚都属于边缘外邦之感,齐是正统中原。楚国地域在当时看起来十分辽阔,首都郢都,曾有2个先知式大臣,楚悼王的吴起(类比秦惠王的商鞅),吴起先于商鞅变法,抑制贵族,鼓励士卒沙场建功业,强兵强国,最后吴起、商鞅都被贵族杀死。吴起死后变法马上停了,商鞅的变法还是被秦惠王延用了。然后就是楚怀王的屈原。(朕在秦始皇前是指“我”,始皇开始才被皇帝专用。)
屈原名平,原是字,善学多才,外表出众,做太子侍读,20岁写下名篇《橘颂》,是爱国诗篇中最朴素动人的。侍读也有帝王师的含义,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佳位置之一。29岁,屈原当上左徒,相当于副宰相。令尹为相,左徒为谏官,当时的令尹,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强于后世宰相。屈原主张联齐抗秦,当时楚国最大的问题是贵族特权涉及到财政军权两方面,中央王权被削减,军队因为阶层没有斗志。屈原38岁时主张改革,削弱贵族,遭贬为三闾大夫,掌管宗社之事(楚国宗室三大姓:屈,景,昭)。屈原此时写出370多句的《离骚》。屈平见疏乃作《离骚》。
而后楚怀王召回屈原出使齐国联合抗秦,齐国在春秋时代名相管仲、军事家孙膑的治理下,战国后期十分强大,齐宣王十分仰慕屈原。但因秦使张仪(苏秦合纵,张仪连横)挑拨怀王,导致联齐失败。当时有一种说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在楚国大臣靳尚、宠妃郑袖其子子兰三人的图谋之下,45岁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子曰 君子群而不党。)后来楚怀王客死秦国,屈原大哭,他同怀王这几十年恩怨纠缠,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君王关系的范例,美政理想主义者和君王、权贵的结构性矛盾,发端于屈原。屈原的形象也变成后代文人的定式,文人易感,发牢骚,源头都在屈原。60多岁的屈原第三次被放逐于南楚洞庭,作《天问》。《渔父》应该是《史记》虚构的对话,提炼了民间传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涿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涿吾足。(一家三口讨论渔父,我顶渔父,这样的态度才能活下来,符合演化论啊,爸爸顶屈原,人活要有信仰。不知道小朋友如何吸收。)
楚顷襄王22年,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入郢都,烧毁200年建成的章华台。屈原写下最后以后诗《怀沙》70多岁的屈原投入汨罗江。屈原作为失意臣子的形象在司马迁的描述中得以凸显。屈原的楚辞游移飘渺,以楚声、楚乐、楚舞、楚俗密切相关,能以楚声颂楚辞者唐代已经绝迹了。楚辞是南方文化的结晶,诗经是北方文化硕果,十五国风不见楚风。楚辞是长江流域产物,诗经是黄河流域产物,二者到了汉代并称风骚。诗经四言,楚辞5.6.7言,开汉唐诗歌之先河。南方文化传播到北方,屈子、庄子、老子居功甚伟。刀枪攻得破国门,却消灭不了文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后日楚国项羽烧了阿房宫。屈原的文中天地人神巫共存,而北方的孔子不语“乱力怪神”,是因为孔子要为君权的畅行腾出空间。屈原的诗,得益于《诗经》不少,还有楚国代代相传的民歌,唐代李杜是对屈原创作性的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兼而有之也。
古代南方人杰的国家情结、民族情结胜于北方,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是屈原后的另一大案。中原诸国长期战乱,分分合合,国家意识淡薄,策士们朝秦慕楚是家常便饭。孔子屈原是互补的。
1953年,屈原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端午节是民间自然形成的节日,不是帝王钦定的。
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130篇,526,000字),比长城还伟大,他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他的功绩,一大群帝王将相加起来也不及。司马迁47岁因李陵冤案受宫刑,自此不去父母坟前祭扫。出狱后在汉武帝身边,形同太监,史记里记载了很多以色侍君的佞幸男人,唯独不写太监列传。司马迁的死是个迷,为了保全史记,他56岁远离宫廷潜入民间。汉武帝死后二十年,史记从民间冒出,横空出世。武帝自此2000余年一直受刑。史记涉及汉以前3000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书12本纪(帝王),10表(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管职更迭)8书(典章制度、天文水利、经济文化),三十世家(王子诸侯),七十列传(谋士,将相,侠客刺客,巫师,商贾,文人,佞幸),史记有司马迁自己的价值体系是非标准,班固的《汉书》就有正统的目的。史记中用字简练,留白,常用互见法,一部分内容放到另一个人传记中去写。司马迁道德文章人品文品都足以垂范后世,先秦是个大时代已成为学者共识。
司马迁生于陕西韩城县西南,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令。司马迁的老师叫孔国安,据传是孔子后人,他还听过大儒董仲舒的课。中国历史几千年,司马迁这样的饱学之士找不到几个。司马谈事推崇道家的,他写过《六经要旨》,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以道家治国,无为而为,武帝登台,尊儒家,强王权。司马迁20岁开始7年游历。游历途中遇到张骞,写了《大宛列传》,此后2000年,没有学者对西域的研究超出大宛列传范围。
中国文化兴起,会引来后世无数注解。在西方,一种文化兴起,反制的力量也会同时生长,他们反思的力量很强。
当时的汉庭对秦人有防范心理,陇西人李广,建功立业未能封侯,最后因为卫青挥剑自杀,他儿子李敢被霍去病暗杀,孙子李陵被灭三族。卫青姐姐卫子夫是皇后,霍去病是他外甥。汉武帝有两个宠佞男人,韩嫣,李延年(李广利的弟弟,妹妹李夫人,北方有佳人),史记用了四个字,与上起卧。
封禅,山顶祭天叫封,山脚祀地为禅。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迁写成《封禅书》,记载了从虞舜到汉武3000多年时间里帝王们的祭祀活动,是史记中篇幅最长的。
武帝的《孝武本纪》中,涉及武帝平生功业仅60来字。写史,知识的后面是勇气。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成都人,是汉赋代表人物,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开宫怨诗先河)。跟妻子卓文君的风流韵事流传至今,卓文君《白头吟》,斥司马相如移情。文人出名,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司马相如是文以人传。他年轻时候文武双全,本名司马犬子,后来自己改为司马相如。当时官员少,4000多百姓一个官。汉赋在形式上继承了屈原的楚辞,但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辞赋讲究铺排,一连串的优美词句,整齐,押韵。同时代东方朔也擅长辞赋。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几乎都出自有闲阶层。
武帝好大喜功,讲究排场,嫔妃8000,封禅泰山一行18万人,大肆挥霍国库。司马相如不过是武帝的文学弄臣,武帝不关心他生死,只关心他歌功颂德的诗赋。如枚乘,朱买臣,吾丘寿王,董仲舒。武帝曾派人收集民歌,持续200年,整理成汉乐府,文学成就高于汉赋,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
嵇康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嵇阮并称,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为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阮籍做过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山涛王戎后面做到了高官。竹林聚会持续了20多年。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被学者推崇为有魏晋风度的文人。魏是三国时期,晋是三国结束,两晋南北朝历时300年。魏晋时代,出了很多人杰,书法家王羲之,医学大师华佗、张仲景。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曹操曹丕曹植,都是魏晋的大文人,他们文章风格一反汉赋的虚华,随意自由,言之有物,有内在风骨,史称建安风骨。
嵇康本人被写进了正史,有《晋书》本传,《三国志》附传。安徽亳县人,后迁居到河南修武县,是曹氏集团的人,中散大夫试闲职,他平时打铁器农具赚钱。喜欢老庄学说,老庄是抗衡吃人礼教的最好的思想武器。竹林七贤跟当时的司马集团做对,散发着自由的气息。嵇康、阮咸是两个弹琴的大师,唐朝有一种乐器以阮咸命名。《嵇康集》,《管蔡论》叫板孔子,在文学史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跟大音乐家蔡邕作品合称《蔡稽九弄》,在隋唐时取士重要标准,音乐论文《声无哀乐论》。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开咏怀诗的先河,对陶潜、李杜有很大影响,对诗经乐府及后面唐宋诗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刘伶唯一短文《酒德颂》。向秀传世之作《庄子注》。王戎十分贪婪,装穷装吝啬,大肆敛财,跟老婆关系好,卿卿我我即因他而起。
嵇康因为写了两封绝交书得罪司马昭,被当街腰斩,死前弹了一曲《广陵散》,晋书史官记载,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可见政客杀了人,还要利用死者名声。不过两晋后期自相残杀,把司马杀成了小姓。
陶渊明
陶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别号陶彭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苏东坡最崇拜的人,陶诗109首,苏认为陶在李杜之上。生时东晋,后为南朝,浔阳郡柴桑县,江西九江,63岁时死于贫病交困。29-41岁,13年时间里,4次出仕(江洲祭酒,荆州府,江苏镇江参军,一种文官,彭泽县令),最后辞官事农。先住在园田居,后来失火烧光了,46岁移居南村。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都写于40岁后,陶的五言诗,几乎找不到生僻字。58岁写桃花源记。生性爱酒,后人诗云,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潜归去来辞耳。汉赋的华丽辞藻,为政治权利服务的属性,已湮没在历史洪流里。(海德格尔曾力倡用艺术来拯救技术世界,从艺术和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减少对自然的伤害。)
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a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mian(斜视)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u,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i(遮掩)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zhao(划)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zi。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移居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鸟哢long(鸟叫)欢新节,泠ling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岂)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论语》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 馁在其中矣 学也 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闲情赋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yong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褰(qian撩起衣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 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 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 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 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祛累, 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挽歌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 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 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 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嶕jiao峣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