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教育|《论语》的现代感悟(82)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感悟】
欲望的教育
在孔子看来,对父母,看到有不对的地方要指出来,但如果父母“见志不从”,不必强求,也不必怨恨。这是一种境界。我以为不仅对父母,对其他人,也需要这种境界。因此,与其讨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不如讨论“天下无不是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倾向觉得自己是对的,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他人,不免希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甚至不知不觉把这种“说服能力”当作“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根源。
“谏”是个杀伤性很强的“武器”,尤其对父母。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他们自然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对自己的认同也来自于这套世界观。因此,我们的“谏”,对他们而言是在“否认”他们的世界观,是企图“瓦解”他们的“认同体系”。面对否定,能够“从”的绝对不是一般人;普通人大都会竭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认同体系,否则便是在“否定”自己。
记得在纪录片《本草中华》看到过一个故事:父亲是山里的采药人,采了一辈子的野生灵芝,对大山和大自然充满敬畏。子承父业,接受了现代的教育,看老父亲上山如此辛苦,决定学习人工养殖灵芝技术,没想到父子竟因为儿子的选择而闹翻。对老父亲而言,儿子的人工技术是不是就是“谏”呢?儿子轻而易举用孢子繁殖出的一大片灵芝,是不是就是对老父亲辛辛苦苦一生的“否定”呢?父子的命运犹如两个时代声音的碰撞,看似是不同观点的交锋,也许不过是时代车轮碾过的印迹。
对于“谏”的人,只有自己能够超越时代的“认同体系”,才能真正明白父母所在乎的东西来自哪里,才会懂得如何“几谏”,才会在“见志不从”后做到“不违不怨”,才能实践原研哉所说的“欲望的教育”。最终影响时代的,其实是进化后的,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