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芳华
今天早上,听到了《欧洲经典音乐》栏目选播的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的小提琴协奏曲《沉思》。这是我最喜爱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之一。曲调婉转悠扬、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我曾经在北外法语系上大学期间,为俄语系的一位小提琴手做过钢琴伴奏,她选择在全校新年文艺汇演上表演的曲目就是《沉思》。我熟悉这首曲子的每一个转音、每一个音节的旋律。我任由这熟悉的旋律,将我的思绪带回了北外,带回了那如歌的芳华岁月。
我是1986年秋季从北外附中保送进入北外法语系的附中班学习的。由于成绩突出,入学一年后,我与另外两名同学一起跳级,插班入法语系85级附中班学习,并随着这个班于1989年顺利毕业。北外的那三年,正是我们风华正茂的年纪,凝聚着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在紧张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我有幸当选为校学生会文艺部的骨干。那三年我参加并组织了为数众多的文艺晚会和大型演出活动。
我自幼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蒲以穆老师门下学习钢琴,入校后我参加了北外乐队的排练活动,并多次在全校文艺汇演中表演钢琴独奏。我曾经以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雷德曼的钢琴独奏曲《童年的回忆》和《水边的阿德莱娜》获得了全校新年文艺汇演的三等奖。除了为小提琴协奏曲《沉思》担任钢琴伴奏以外,我还和北外乐队的同学们一起演奏了钢琴协奏曲《叶塞尼亚》。那是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的主题曲,当那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响彻北外大礼堂的时候,我整个人似乎都跟着音乐一起升腾起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学生会1988年主办的“五月艺术节”。那是由一系列大型比赛和演出活动共同组成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时一个月。内容包括全校以系为单位参加的交谊舞大赛、韵律操大赛、话剧表演大赛和时装表演大赛。
为了筹备这几项重大赛事活动,法语系调动了全系上下的文艺骨干力量,在辅导员吕才老师的带领下投入了紧张的排练和准备之中。作为人数和实力远远不如英语、俄语两个大系的法语系,我们在“五月艺术节”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系在交谊舞大赛中脱颖而出,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系,拿到了头奖。在韵律操大赛中,我们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当然,最受瞩目和期待的还是“五月艺术节”的压轴大戏:时装表演大赛。
在那之前,我曾入选了“北京市大学生时装表演艺术团”,并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届模特培训班的全部课程。我们曾在新落成的中国剧院举行了第一次汇报演出。我把在那里学习到的模特训练要领和队形排列组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排出了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时装表演秀。
为了收集表演服装,我专门跑到妈妈的好友林如阿姨家,向小三(王雪纯)求救借来了不少好看的洋装。我还发动法语系的同学们,尤其是家里有海外关系的小伙伴,比如王明明、邹小文、端木薇等,一起凑齐优雅别致的夜礼服系列,作为时装表演秀的华彩乐章。就这样,我们群策群力,搞出了主题鲜明、个性突出、新潮时尚的参赛作品,并赢得了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当我们最后出场的夜礼服系列,在萨克斯管吹奏的悠扬乐曲中飘然而至的时候,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时装表演大赛的冠军。
那些年,我们的青春活力如火焰般燃烧着,我们的芳华岁月如花朵般绽放着,我们在北外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和耀眼夺目的光芒。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们已经离开北外三十多年了。我们从那个芙蓉花盛开的校园,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同学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北外的校友们遍布全球各地,继续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芳华岁月虽已成为过去,但青春的记忆却永远伴随着我们,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走向更加广阔的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