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书单|2021读书总结
没想到开始动笔写2021读书总结的此刻,2022已经过去快一半了。 和新年伊始的几天一样,我依旧坐在上海的小屋里听窗外落雨,忧愁好似兜了一个圈,还是回来了。
2021共读24本书。
跟读了小200本书的2020年相比(书单|2020读书总结),几乎差了快十倍。原因很简单,生活里有太多可以阻止你读书的事情了,比如上班,比如恋爱。比如旅行,比如和朋友聊天,比如散步,比如去蹦迪,比如见想见的人,比如看吃播,比如做白日梦。不停下来我能写满两张纸。
以前跟朋友说,如果我一个阶段突然读书量很大,那一定是生活不太顺心,焦虑和虚无的时候总习惯跑到书里去找答案。反过来,如果某段时间突然一本书也不看了,那生活要么是非常充实快乐到没空去反思,要么就是绝望与惶恐过头,直接放弃解决问题,取而代之去寻找即时快乐。
生活太复杂了,我越来越难以对一件事情进行简单的评判。读书越多就越好吗?即时快乐是罪恶的吗?知识和语言让人理智,它也可以随时化身武器转而审判自己,施暴他人。世界在理性的引领下变得愈发疯狂,可人却是感觉的动物。
允许一些失控、即兴与不合常理,摆脱知识和书籍的奴役,可能才是好好读书的开始。
2021年的读书类型基本与上一年保持一致。三分之二为自助类实用型图书:亲密关系(6本)、沟通表达(3本)、生活哲学(8本)。剩下的分别为:非虚构文学(3本)、艺术(1本)、心理(1本)、健康(1本)、漫画(1本)。
一、亲密关系&沟通表达(9本)

2020读了接近一百本关于亲密关系和人际沟通的自助类书籍,可以算得上是俺的情感理论化研究元年。2021延续此传统,此类书阅读量直奔全年总阅读量的一半。怎么说,2021是谈了个恋爱,虽然以分手告终,但那段关系还是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爱情的魔力,一些自我认同,很多自我接纳,以及更多的对自己的了解。真正的他者是一面镜子,照亮身上异己的部分。这些差异是绊脚石,也是长远关系中的潜能所在。
如果在两人关系中,长期下意识无视或回避这些差异,可能就会不知不觉陷入Steve在《假性亲密关系》中所提到的,一种貌合神离的亲密关系。明明相爱的两人,却步入无法沟通的死循环。
看了太多外国人写的关于亲密关系的书,国外心理咨询师在书里经常使用虚构心理咨询故事,或者匿名来访者案例,看多了真有点视觉疲劳和隔靴搔痒之感。第一次读到同为中国人,并用母语写作亲密关系的Steve的这本书,除了亲切之外,也感到被理解,从而被治愈。
Steve在书里毫无保留地讲述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挣扎,在自己的真实案例中思考亲密关系。这一点拉开它与同类型书的距离,也比国外心理咨询师的作品更直击中文读者的心灵。人的自我认同和亲密关系交往模式与国家和地域文化背景有不少关系,Steve在书中带领我们看到很多东亚文化背景下,中国家庭关系里共通的一些问题。比如书中关于青春期少年是否要关自己卧室房门等讨论非常有趣,很有启发性。
不知道作者本人的写作过程是否也是对自己的一次疗愈之旅,把自己作为方法,越真诚才会越自由。最近我还在想,为什么“真诚”是一种珍贵又稀少的品质,那是因为我们常常连自己都骗啊。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时候,又何谈真诚呢。
去年每天两个小时的通勤路上听了有几百个小时Steve的播客,最喜欢其中“听众来信”这个栏目。每个清晨我走出小区大门,先路过一个小小的街角花园,再走过一个公交车站,然后掏出耳机打开播客,听别人的故事,在他人的烦恼里潜游,窥探的快感与被理解的欣慰交织,时间久了仿佛自己的烦恼也会一点点消解。在此同时推荐“Steve说”这个播客给大家!
下面我贴出另外两本关于亲密关系和沟通类的五星书籍。
我已经忘了这本书讲了什么,但我相信当时读完五星的感动!那就从名字盲讲,《爱的博弈》,嗯,陷入爱是偶然,是本能,而爱的延续是场博弈,需要双方都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吧。
这本书当初是去年一月底在光化门教保文库英文区买的,哎好怀念那时候一个人坐公交去光化门逛书店的日子,路过东庙、钟路一街、二街和三街,下一站就是光化门。
读完这本书已经是去年辞掉第一份工作的夏天,梅雨季已经逝去的七月中旬,上海热得仿佛呆在屋子里也能晒到太阳。那段时间我起得很早,跟着早高峰的人流骑共享单车,从家骑到繁华的古北,再绕到延安西路高架桥下。通勤的人们像牧羊人手边的羊群,他们都知道要去哪里,我没有方向地踩单车,躲太阳,也躲交警。
就在那个夏天,每天下午和晚上读这本讲ted演讲技巧的书。以前有个调查说,让人最恐惧的事情中,排名第一的是公共演讲,第二才是死亡。我十分羡慕可以娴熟自如地通过演讲或口头表达精确地传递自己思想的人。
摘录下当时读完这本书写的短评。
“不仅是关于如何公开演讲,也是在讲如何更有效的表达与传递思想、影响他人,让自己的想法成为现实。书中最印象深刻的不是作者总结出来的三点演讲技巧,而是贯穿在表达中的一些细节。比如:1. 有魅力的人总会情不自禁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影响其他人支持自己。2. 最美好和伟大的想法是利己且利他的,可以帮助到别人的点子更长久。3. 如果你发言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表达你的热情所在,那就不会特别紧张了。4. 会讲故事的重要性。人的大脑天生被故事吸引,引用故事能更好的传递思想。5. 说话的语气、速度、音高和停顿可以影响说话的效果。6. 肢体语言在说话时的重要性,积极的肢体语言可以令人更自信。必要时点加入肢体语言可以加强发言效果。7. 时常思考令自己激动的事情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达,这是一种练习。”
二、生活哲学(8本)

读各种各样的哲学类书籍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对思考这件事及其敏感,也可能是性格时常孤僻,小时候经常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思考。不知道笛卡尔上天有灵,小时候有没有托梦和我做过好朋友。
被困在家里的这一个半月,更可以说是被哲学拯救。
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哲学属于每一个活着的人。自我、死亡、存在、日常、灵魂、真实、虚拟,这些问题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想过。在虚拟现实、元宇宙、机器替代人类话语遍地的当今,哲学思考的问题变得越发重要与紧迫。这种重要性不是在效率层面,而是关乎人类当下的自我生存危机。
长期呆在家里不能出门,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与焦虑?虚拟交流为什么无法取代真实互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人是情感动物,而哲学其实就是在用看似艰涩理性的方式讨论这种温情。(特指西方哲学,东方和中国哲学是不一样的脉络,但被更少的解释与普及。)
另外,和学者相比,可以自由随意的阅读哲学书籍简直是太幸福。不用为写论文而读书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了。
去年没读啥大部头哲学论著。也新发明了一个阅读分类,生活哲学。特指给予我特别启发,具有新颖世界观,可以直接指导生活的泛哲学类读物。
除了禅宗的两本书之外,也被圈粉蔡康永。
禅宗就不说了。过度解释会削减它本身的力量与魅力。
我可太喜欢用大白话说真道理的人了,最好还要很幽默,蔡康永,要读。
三、非虚构文学&艺术&心理&其他(7本)

毕业之后不用写论文了,读的文学和艺术类的书明显少了很多。巫鸿老师的《物尽其用》还是在2月底回国隔离期间读的。
之前一直以为这本书只是展览的后期出版物,没想到巫鸿老师撰写的部分有一半之多。作为策展人,巫鸿老师在这本书里介绍、记录了宋东妈妈的一场展览,展示她用“破烂”堆积起来的一生。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里,宋东妈妈坐在陪伴自己一辈子的各种破铜烂铁里讲述自己与物件的故事。那些物件里保存着物资匮乏与动荡时代老一辈人的情感寄托。
“物”与“情”的结合,普通人与艺术的关系,甚至是对艺术本身的反思,都可以从这场展览中展开探索。跟随巫鸿老师精彩的发问与犀利的洞察,将会在这本书里得到激发情感与思考力的双重体验。总之很精彩还很感动,会让人感叹,“啊,艺术可真好呢。”
这本漫画是去年年初写论文的时候读的,很感人。读到一半某天和好朋友聊天才发现,作者居然是她老师。后来本来打算去郊区拜访这位隐居老师的,一拖再拖我就回国了。
漫画特别好的刻画了典型东亚家庭结构里的权力关系:强权的父亲和弱势的母亲,父子关系,以及孩子想要逃离家庭的同时对应该作个孝顺孩子的矛盾心理。作者父亲的形象是典型底层中老年韩国男性,想起看见过的那些醉倒在寒风中、街边、地铁站口和公交上的大叔们。似乎性格越是倔强强权,在中老年被贫困袭击时就越显不堪。
现在回想,这本书风格挺奇异的,画风可爱,内容又很现实主义。作者四两拨千斤,在温情治愈的家庭故事里描绘整个韩国,乃至东亚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值得看呢,哦对了,这个老师的系列漫画,画的都是自己本人的故事。一个为了理想挣扎,不认输,最终在郊区买了带花园的房生了小孩任职韩国最好的艺术学校的励志形象跃然纸上。
好了,先说到这里吧。
关于每本读过的书都有很多回忆,有时我会把内容都忘光了,但总会想起与那些书相关的,那些日子我自己的生活。这大概也是想要一直读下去的原因之一吧。
愿你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