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与艺术相拥:今年的濑户内、越后妻有、威尼斯双年展,都有什么看点?
在大环境阴晴不定的当下,内心会更加渴望安定,同时也更加渴望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真挚的联结。
这时,到自然中去,到艺术中去,是获得慰藉最简单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从今年四月开始,前有日本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后有欧洲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这些精心策划的年度盛事又陆续与全球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见面了。
虽然置身国内的我们暂时还无法动身,但哪怕只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一股清新,一种振奋。只要还有艺术,生活的美好就不曾远去。


随着渡轮靠近直岛宫浦港口,会看到一个鲜红的波点南瓜映入眼帘。那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对太阳的“红光”的找寻。看到它,此行的目的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就到了。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每次都迎来超过100万游客光临。自2010年首次问世以来,濑户内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盛事,一个充满文艺气质的“乌托邦”。
它所在的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被本州、四国、九州环抱,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交通要道和重要的海上停泊地,船只频繁往来,让文化交流颇盛。多达七百多个的大小岛屿,更是成就一方地域多样性。

然而随着陆地都市区在196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濑户内海的大小岛屿却在工业污染、人口流失和老龄化中逐渐被时代淘汰,沦为“大陆的附属和仆人”。
其中,直岛、犬岛与大岛的状况更是触目惊心。它们要么遍布着已成废墟的炼铜厂,要么垃圾成灾。昔日充满活力与海洋特性的一个个岛屿,已是满目疮痍。
1988年,初次来到直岛的安藤忠雄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经济和社会的颓废与凋零,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直岛拯救计划”,即将萌生。

一切缘起于安藤忠雄与倍乐生艺术场直岛项目发起人福武总一郎的邂逅。安藤造访直岛的同一年,福武总一郎发表了《直岛文化构想计划》,成为此后持续30余年的“艺术唤醒乡土”的开端。
1992年,安藤忠雄在直岛南端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作品:倍乐生之屋(Benesse House Museum)。这座博物馆建筑牵动了一场被称为“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的活动,地中美术馆、大竹伸朗的直岛钱汤、草间弥生的黄南瓜等一系列文化建筑与艺术装置相继在直岛落地。它们令一座荒凉的岛屿变成了艺术之岛,也让直岛项目辐射至濑户内海的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等多个偏远的岛屿。
濑户内海域,一跃成为“当代艺术的圣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从此蜚声海外。


12年前,高举「海的复权」作为主题,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横空出世。
如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已来到第五届。作为疫情后的第一次回归,本届艺术节将展出184组在地创作,艺术创作者遍及33个国家和地区。


原研哉设计、联手摄影师上田义彦推出的2022主题海报,第一次邀请岛上的老人作为主角,更直接地道出老龄化地域的地方魅力和艺术生机

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向阳、意大利艺术家马西莫·巴尔托里尼(Massimo Bartolini)在内,有30余位/组艺术家与团体,在今年首次踏上各岛屿创作。
他们延续着“海洋复兴”的主旨,旨在通过艺术,重现濑户内诸岛和岛屿居民的活力。

本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最令人期待的项目之一,就是安藤忠雄的全新设计——“山谷画廊”美术馆。
早在“山谷画廊”之前,安藤忠雄就已经为直岛矗立起了李禹焕美术馆、地中美术馆等建筑。将直岛称为“安藤之岛”,并不夸张。这些建筑或提供艺术体验、或提供住宿环境,无不令游人趋之若鹜。可以说,安藤忠雄就是直岛与濑户内的一张名片。
这座全新落成的“山谷画廊”是安藤忠雄在直岛上创作的第9座建筑,与同样由安藤设计的李禹焕美术馆对望。

它三面环山,地处山谷下方唯一的平地上,四周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植被环绕,很容易就被周遭的自然环境“隐形”了,一种遗世独立之感呼之欲出。
整座建筑基于神社的形象设计,由一个梯形的平面和一个带角的屋顶组成,并且再次应用了安藤忠雄标志性的清水混凝土。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在屋顶“开出”缝隙,创造出半户外空间。


缝隙是通过覆盖在双层混凝土建筑上的钢制屋顶创造的。这些12毫米厚的金属板通过错动、切割等几何操作形成开口,于是,雨水、风、光线等自然元素被引入建筑内部。
“我想创造一个如水晶般有力的空间,即使它很小。”安藤忠雄曾如此说道。
行走其中,能够直接感受到外部的自然环境;山谷的神圣性又为美术馆内的环境创造出内省的质感。
目前山谷画廊正在展出草间弥生的著名作品《水仙花园》(又名“纳西瑟斯的庭园”)和小泽刚的《88座矿渣佛像》。
前者是草间弥生曾撼动威尼斯双年展的经典之作,约 1700 个镜球从画廊内一直涌到室外,直至水面,如梦似幻。这也是它们首次在建筑、天然草坪和池塘上同时展示。


后者中,88 尊佛像立在土地上,每一座均由在丰岛非法倾倒的工业废物焚烧后产生的炉渣制成。观者可以捡起散布在佛像周围的丰岛石,将石块堆放在池塘对面的巨石周围。

山谷画廊虽是建筑,但展示艺术作品的方式让整个山谷都成为了画廊。自然、建筑和艺术的共鸣,就如此巧妙又毫不费力地勾勒出来。


本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这座杉本博司时间回廊画廊。
杉本博司是日本国宝级摄影家,曾获“摄影诺贝尔奖”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艺术家”之一。他与同时代的摄影师一起,将摄影从一种工艺转变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
“时间”是杉本博司的摄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也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时间曝光”的表达。这座位于直岛的画廊以“时间”命名,于是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杉本博司与直岛,也可以说是关系密切。自1994年以来,这位摄影师的作品就开始在直岛的倍乐生之屋展出。
杉本博司时间回廊画廊,首先是杉本博司作品在岛上展示空间的一次拓展。它还收集和展示了艺术家大量早期的作品,例如《海景》系列诞生的催化剂——1977年的摄影作品《華厳の滝》。

它们的展陈空间从地下室一直延伸到户外,构成了一条完整而清晰的创作时间线,也对“时间回廊”再次做出呼应。
位于户外的玻璃茶室装置《闻鸟庵》,当属整个画廊最受瞩目的部分。它从威尼斯一路漂流到凡尔赛、京都,终于在直岛“定居”。



茶室坐落于水面之上,四面被玻璃围绕,置身其间,四季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仿佛就从身边和指缝中流过。
极简的造型几乎剔除了一切装饰和人工痕迹,形成了一个内省的空间,让人不禁想到“一期一会”的独特美学哲思。它也成为整间时间回廊画廊的主旨的完美落脚点:探索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验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壮丽流动。
02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在四季分明的山间
在“没有屋顶的美术馆”
感受现代艺术的活力
“大地艺术节”并不是某一地区的专有名词,然而只要一提到这个词组,“越后妻有”几个字就会从脑袋里蹦出来,仿佛二者之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联系。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北部的新泻县,距离东京约两小时车程,没有直达的交通线路,需要至少换乘一次,偏远而安宁。
事实上,你在地图上是找不到“越后妻有”的,因为它并非一个正式的地名,而是取自日本古地名“越后国、妻有庄”,泛指日本新潟县南部、囊括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土地。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作品《梯田》,2000
在这片被自然环抱的山间地区,不仅有着可追溯至绳文时期的历史文化,还有发达的农业。山间梯田是越后妻有的视觉符号,也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里山文化的存在证明。夏天,稻田在水面的倒影彷佛一面面绿油油的镜子;而到了冬天,漫山遍野就会被积雪覆盖,最厚可超过10公尺。
然而,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过后,越后妻有地区开始被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房屋空置、学校废止、耕地荒废等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所困扰。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智慧性地开启“地方重建”的解决之策。自2000年第一届大地艺术节开始,越后妻有以十日町市和津南町为舞台,云集了世界范围内的艺术作品,成为三年一次的盛典。

“一些艺术家们试图走出美术馆,将艺术带进生活中的社会,从1950、60年代开始采取开了行动。我认为聚集到越后妻有的作者们也试图想定义与通用空间不同的空间所具有的丰富性。”艺术祭的艺术总监、国际知名策展大师北川富朗曾这样写道。
在北川及其专业艺术团队的策划下,当地闲置的约500间空屋和20所废校被积极启用,现代艺术、在地文化与土地资源,就这样在“自然拥抱人类”的理念下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越后妻有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在,越后妻有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

这既是一趟艺术之旅,也是山间梯田、自然山林等美丽景观的户外旅行体验,还能亲身参与和感受四季迥异的当地风土文化。
人与大地之间的默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这样发生。

经过一年的延期,第8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终于在今年四月末拉开帷幕。
并且为了减少聚集,此次艺术节有着长达145天的史上最长展期,从春到秋,在每个季节都能收获不同体验。
由于延期一年,一些艺术家憾然离世,本届大地艺术节还策划了“2000-2022 追悼纪念系列”特别项目。导览手册的封面,就取自去年7月逝世的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的作品《森の精》。这件作品也将于今年7月在艺术节上开放参观。

艺术节海报由佐藤卓设计,摄影来自著名摄影师川内伦子,呈现细腻自然的氛围
本次大地艺术节共有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63组艺术家参与。在210件永久作品之外,还新增123件新作品。
艺术节还设计了更多样的巡游路线,例如包含越后妻有里山现代美术馆MonET的「山羊小静路线」;可欣赏《光之隧道》等大地艺术节代表作品的「雀跃的羚羊路线」;可以观赏到已故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新旧作品的「鲑鱼上游路线」。


自从在2018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亮相,清津峡的《光之隧道》就成为一处人气打卡地,每年的观光人次都成倍增加,是公认的“夏日最佳游览地”Top 10之一。
清津峡是全球降雪量最大的地区之一,以“日本三大峡谷”而蜚声海内外。湍急的清澈河流与两岸的奇岩峭壁形成强烈对比,四季更迭的风景更为它增添一抹迷人。但落石事故、经济衰退等影响一度造成游客锐减,地区也随之衰败。直到马岩松与MAD工作室将清津峡隧道改造为“光之隧道”,转机也随之出现。

这条隧道全长750米,穿行于清津峡的六方石峡谷岩壁之中。尽头的“镜池”将“水面”和“镜面”自然融合,彰显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意蕴,也映射出隧道之外,四季的梦幻风景。
今年出现在大地艺术节上的《光之隧道》将是“升级”版本。MAD建筑事务所在观景台墙壁上加装了多面水滴形状的镜子,沉闷坚实的穹顶仿佛被凿开了一个个洞,每一个都通往未知空间,现实与超现实在此交汇。
森の精

这是已故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约20张日本男女的黑白照片被挂在树林中,等待与观众的互相凝视。
在这件实践装置中,艺术家试图通过消除照片中原本的人的“从属关系”,来表达森林中的新灵魂。
牵手之塔

从第一届大地艺术节起,俄罗斯艺术家卡巴科夫夫妇(Ilya & Emilia Kabakov)就一直参与其中。今年的越后妻有将一次性呈现两位艺术家的9件作品。其中包括夫妇二人在2022年新创作的《10个相册迷宫》,以及于去年年底创作的《牵手之塔》。

《牵手之塔》的灵感来自欧洲中世纪的钟声。当时,城市的悲与喜都通过不同的钟声表达。《牵手之塔》用于区分情绪的是色彩。塔顶的灯光此时是忧郁的蓝色,以此象征俄乌战争带来的不幸。当灯光变为明亮的黄色,也就意味着美好的到来。
雪塔

今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将持续至11月,那时的日本已是晚秋初冬交际的雪落时节。雪是越后妻有地区代表性的自然特色,也成为装置艺术家深泽孝史的创作灵感。他使用当地必不可少的除雪工具“クマ武”,制作了这座有地方特色的纪念碑。它将展示在十日町地区的七和防灾中心内。这里也将成为外来游客了解雪国特征的切入点。
Palianytsia(石头面包)

于去年完成翻修的越后妻有里山现代美术馆,是此次艺术节的重要展馆。来自乌克兰艺术家詹娜·卡德罗娃(Zhanna Kadyrova)的石头“面包”,就在这里展出。

卡德罗娃3月从基辅撤离到乌克兰西部的山村中,开始收集河里的石头,制作成面包物件。这组艺术品名为《Palianytsia》,在乌克兰语中意为“一块圆面包”。塑造食物表达了卡德罗娃对日常与和平的渴望,也传递着她对艺术在动荡岁月依然具有力量的信念。
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
在此次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上,也有多位中国面孔,带来了他们的全新作品:

7月30日至9月4日,大地艺术节将呈现艺术家邬建安的大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心 · 面孔》。它通过Tensorflow机器学习和动态捕捉系统,将观众的面容及表情变化实时转化成大屏幕上成百上千个古代神话人物形象,这些面孔将随着观众的表情变化而变幻,形成色彩绚丽的动态笑脸。

2018年7月开始,艺术家TANGO持续在官网创作与越后妻有的民风民俗、以及大地艺术节作品结合的漫画作品。他从自己在3年间创作的“101Frames”漫画中挑选出30张,集成小册子,参与此次大地艺术节的游客可以随时翻阅,更能作为伴手礼带回家,携带回一抹越后妻有的记忆。

《天堂》是艺术家蔡灿煌基于2020年《空港假日》隔离酒店艺术项目的延展。当时,他在广州机场附近的隔离酒店进行了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得以“以一种绝对正当的理由脱离社会”,无视生物钟,自由地阅读、创作和起居,这与身处现代社会中每天忙碌和信息冲击的状态形成强烈反差。

03
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反思后人类时代的自身状况
艺术界“奥林匹克”
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
拥有127年历史
威尼斯艺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世界范围内当之无愧的艺术盛事。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实验性的展览设计,让它始终保持着国际最一线和最前沿的地位。
艺术家方力钧就曾表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全世界的艺术人士,威尼斯双年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性展览。“大家对艺术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源自威尼斯双年展的信息,所以其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今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第59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拉开帷幕,再次将威尼斯这个古老的欧洲水城置于艺术和世界的目光中心。

威尼斯双年展主展馆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下了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之最”,例如:
·自2005年以来参展艺术家人数最多
来自58个国家的213位艺术家,将展出作品1433件,其中包含80件新作
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人数比上一届多出一倍
·迎来历史上第五位女性总策展人
常驻纽约的意大利策展人Cecilia Alemani是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
她曾担任2017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意大利馆的策展人
她也是首位策划威尼斯双年展的意大利女性
·创下历届女性艺术家参展人数之最
本届的213位参展艺术家中,有超过90%的艺术家为女性
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
“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改变、成为不同事物或成为他人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世界,充满着丰富的可能性。”
——Cecilia Alemani
总策展人Cecilia Alemani为本届双年展选择了“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作为主题。它来自已故墨西哥艺术家Leonora Carrington创作的同名童话。在童话描绘的奇幻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想象的棱镜,改变和被改变、成为某物或者他人,从而不断重新构想生活,因此让世界充满了可能性。

2022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主海报
在陈述本届主题时,Cecilia Alemani通过以下这些问题,引出了她对“梦想之乳”的理解:
人类的定义将会作何改变?
生命由何构成,而植物、动物、人类与非人类又该如何区分?
我们对地球、对他人以及对其它生命形式的责任是什么?一个没有了我们人类的世界和生活将会怎样?
长达两年的疫情时刻在提醒我们,人类不会永远特立独行,而是地球生态这一共生网络的一部分。对于后人类时代的种种设想,已经成为当下艺术家们的要务,也是“梦想之乳”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围绕这一主题,此次双年展设立了三大主题区域:
“身体及其变形的表现”
“个人与技术的关系”
“身体与地球的联系”
以此营造一场想象和思索之旅,借由陈列在军械库(Arsenale)和花园展区(Giardini)的各国艺术作品,引导我们反思身处后人类时代的自身状况。
金狮奖中的女性力量
策展人Cecilia Alemani长期专注于为女性艺术从业者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从她对本届双年展的艺术家的选择中就可见一斑。
她表示:“作为第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意大利女性,我希望为女性艺术家们发声,以创造能反映她们的愿景和她们眼中的社会现象的独特艺术项目。”



2022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此外,本届双年展的最高荣誉——金狮奖,也分别授予了两位女性:美国雕塑家Simone Leigh和英国艺术家Sonia Boyce。
Simone Leigh是第一位代表美国出席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黑人女性。她以制作陶瓷和青铜雕塑闻名,善于用象征和概念的手法唤起对女性、非洲雕塑和乡土建筑的关注。

Simone Leigh《Brick House》(2019年)
在军械库的美国馆,展示着Simone Leigh的大型黑人女性青铜半身像《砖房(Brick House)》(2019年)。这座24英尺高的青铜雕塑,与一系列探索非洲和非洲侨民艺术传统的青铜器及陶瓷器雕塑,为Simone Leigh获得了本届双年展最佳参展艺术家奖的荣誉。
Sonia Boyce的作品则展现了本届英国馆最大的主题特色——音乐。

2022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英国馆
Sonia Boyce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黑人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她创作的多媒体装置“Feeling Her Way”,由四位不同世代的女性歌手录制即兴合唱视频。视频在布满彩色壁纸和金色几何形座椅的展馆中循环播放,以此表达对女性灵魂和创造力的颂扬。这件作品也为Sonia Boyce获得本届双年展的最佳国家馆奖。
中国馆·元境(Meta-Scape)
早在1980年,中国就与威尼斯双年展有过交集。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正式通过威尼斯展现给世界。1999年,艺术家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获双年展金狮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高光时刻。自此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就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上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以“元境(Meta-Scape)”为主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BUZZ庄子玉工作室负责空间设计,中国馆以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融,向世界展现了别具一格的中式艺术智慧。

2022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元境”来源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一词的翻译
此次中国馆展览分为花园与展厅两个展区,前者将展出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2021年);后者将展出AT小组的项目《丛林》(2021年)、徐累的《兴会》(2021年)、刘佳玉的《虚极静笃》(2021年)以及王郁洋的《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

AT艺术小组《丛林》(2021年)

徐累《兴会》(2021年)

刘佳玉《虚极静笃》(2021年)

王郁洋《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
这些作品结合中国馆的空间营造,展现着传统中式文化的高远意境,也构筑出“元境”的空间叙事。
时尚与艺术的对话
在此次双年展期间,多个顶级时尚品牌也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展现出时尚与艺术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1
Dior
Dior在双年展开展同一天举办晚宴,以此支持威尼斯遗产基金会对历史悠久的晚期哥特风格宫殿——黄金宫博物馆(Calle Ca' d'Oro)的修复工作。

2
Dior
此外,Dior还委托82岁的威尼斯视频艺术家 Fabrizio Plessi,重新诠释品牌的标志性手袋——Lady Dior。

3
Louis Vuitton
在双年展的首个星期,Louis Vuitton翻新了威尼斯街头的八个传统书报亭,将它们变为限时书店,展售《城市指南》《时尚之眼》《游记》等Louis Vuitton旅行书籍系列。

4
Prada
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Prada基金会举办了《人类大脑:一切始于思想》展览。在二楼核心位置,32个组合屏幕播放着来自五大洲36位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神经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精彩讲解。这场展览将使观者尊重和欣赏人与思想之间的多样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