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清楚地理解你自己和你的情绪,你就越喜欢现实
刚才无意中看到一句话:
“你越清楚地理解你自己和你的情绪,你就越喜欢现实。”
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写随笔了。
理由自然能找到很多。
比如学业繁忙,要参加的活动很多,手头上的事情都做不完,等等。
这里的每一个理由都足够正大光明,可到头来站在心灵的镜子前,还是不足以说服自我。
状态不太好才是根本原因。
这里指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近来会时常产生一种厌烦自我的情绪,或者怎么也无法融入工作的状态。当然,也有一些旁支末节的不顺。
以上种种夹杂在一个不算忙的时期倒还算好,但恰好此时此刻对我来说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想来也是一部分缘由。
可惜我没什么朋友,骨子里还偏偏带了丝莫名至极的“傲娇”,自我压抑已成为常态。秉持这种生活方式,侥幸活了二十多年。不可不说是幸运。
今年是我选择出国读书的地八个年头,期间经历种种,早就被现实的染缸漂白的“麻木不仁”。貌似每过一段时间,我多少就会陷入目前的状态。如今细想都无一例外的尤为重要。
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久了,自然不可避免的想换个地方。尤其是最近一年,换个地方的想法断断续续的会浮上心底,为此在年初的时候终是下了决心:
“那就换个地方!”
就我本人的性格而言,这多少是不甚重要的,毕竟我在异国他乡独自飘了这么多年,一个人生活已近乎本能。无非换了个地方继续“麻木不仁”。再加上作为一名95后,家乡的概念早就被都市化的高楼大厦连根拔起,原生家庭推波助澜的孤僻性子隐藏在骨子里让我无所顾忌。年轻人独有的冒险精神反而有些跃跃欲试。
说的好像有些义正言辞。
但是我得承认,促使我下定决心的并不是单纯的“一腔热血”,而是反复思索后的决定。
我想换个国家继续读书。或者说,换个国家攻读博士学位。
两者本质相同,但是明显后者的压迫感要远远超过前者。起码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尤为厚重的说法。
我需要理清目前为止的研究脉络,思索博士课题和研究方向。在这个过程里要涉及感兴趣的领域,还要不可避免的考虑现实因素。至少未来本专业内的大致走向和发展前景。
于是在年初的时候,我申请了日本政府的博士研究员项目。
说到底,我总会是下意识的给自己留后路。
就像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只不过期间大多数时间是在他国做调查或交换。
我好似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硬生生的玩出了一套花样。
迫使我做出妥协的是来自自我经济上的拮据。博士期间充裕的生活费和研究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故事的走向貌似在朝一个相对来说愉悦的方向发展。而我也在等待审查的结果。
以上可以说是故事的背景,而此时的我正处在一个交叉路口上。我依旧有充裕的“后路”选择,可只要往前走一步,则会陷入一个“狭隘”的道路里,前路漫漫不自知。
说到底,我到底是否有成为一名研究者的能力和资本。彼时在硕士入学前我就在思索这个问题。此时我依旧会偶尔的想到。
在申请博士课题时,不可避免的需要填写目前的学术成果。
一张A4打印纸,尽是惨淡的学术成绩。
我好像有些高看了自己,无论是面前的”现实“,还是文档里的研究计划书。
以上写于上周某个午夜,记不太清当时的心绪了。但想来是颇为徘徊不前的。
只记得从研究室出来时,外面意外的冷,回家的小路上渺无人烟,我一个人走在街道,影子拉得特别长。
英國詩人Ted Hughes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唯一的準則,是全心投入,是無視恐懼,不怕被人傷害,無論是揭短還是羞辱。人會後悔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活的不夠勇敢。
我成功申請到了三年的博士课题项目。
也许对很多年后的我来说,今天格外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