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时候烦恼比宇宙还大
作为一些新传学生,在即将面对社会毒打的时候,有亿点点担心,哈哈哈(附上四点新媒体学子给非专业人员的忠告)
还有两个月不到就要结束大三,今年的九月份开始大四,然后开始在媒体行业实习,没有薪酬,还天天干活。作为新传学院的学生,我觉得我们比其他专业更加迷茫(当然,这只是我觉得)
当提起新传或者媒体的时候,身边的一些大人总会觉得,哇,读新闻的,搞媒体的,感觉大好前途啊。事实上,只有我自己读着“网络与新媒体”这个专业,才知道我们这个专业是什么品种的“四不像”。
新传一直是考研的大热门,卷王中王。但是我和我同学都绝对不建议大家本科读新传(也可能只是单指我所读的专业),这虽然不是什么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的忠告,但我们是局内人,对于新传学子的未来和困境还是看得到一些的。
我高考选这个专业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归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当然,这有一部分是我自己没做功课,但当时刚高考完,我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竟然是来自百度百科,我真是想给当时的自己一个耳光清醒一下。(豆瓣有一个小组叫“后悔考新传”,里面聚集了很多“苦命人”吧)
事实上,我所就读的这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它的培养方向并不是培养为新闻记者什么的,甚至我们的新闻采写功底是很弱的,就接触到一些入门级的新闻学。然后学了ps,pr,学了一点代码(html,css,javascript),学了做H5,学了SPSS入门级数据处理,学了一点剪辑手法之类的,反正这个专业在我们学校是录取分比较高的,不过学得杂七杂八,什么都学点的样子,虽然我看过好几遍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搞不明白这个专业面向的到底是什么?
虽然始料未及地进入了新传学院,但我不后悔选择了这个专业,最开始我是奔着广告专业来的,因为广告专业被并入了我现在读的这个专业,所以我来了。在大学的前两三年里,我也一直对广告行业念念不忘。即使课堂上学的是一些新闻学的内容,跟广告没什么关系,但我自己课下就会学习广告学的内容。虽然到现在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广告学的入门边缘徘徊。
大三快结束了,我意识到自己在广告方面没多少优势,尤其是知道广告行业得无穷无尽地加班和改稿之后,其实有点吓到我了。我更早的时候,接过一些淘宝电商类的详情图什么的,甲方好说话,没改多少吧。不过有一次,我的一个优秀的广告学师兄加班加到凌晨三点多,对我来说,熬夜是不可接受的。我一直是个作息比较规律的人,我没办法这样熬夜,晚上十二点之后,我的脑子已经罢工了。按照我目前的情况来说,我最擅长的应该是平面设计(但也就针对我个人而已)。但其实在平面设计上还真不一定搞得过美术学院那些人。尤其是我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只是零碎的自学。我朋友觉得我在文案上可能还有点天分吧,我现在也想着多参加一些广告类的比赛来测测自己的底子。
那现在目前来说的话,我毕业之后,甚至是大四实习的时候都不太可能去找一份平面设计实习生的工作了。
然后得益于进入大学之后越来越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吧,我慢慢在好几个征文比赛中都能拿到不错的名次(市一等,省三等,校一等多个),慢慢发现自己或许在写作上有一点点小优势,而且确实喜欢看书写作,那编辑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好像慢慢妥协了,我不知道是向自己还是向现实妥协。毕业之后,我必须脚踏实地地工作,而且是能让自己开心点地工作。大学的前三年我都想着毕业之后,我还有可以挥霍和试错的时间,那我三到五年来投入广告行业,如果做不出成绩,就意味着我应该另谋出路了。
而现在我却想更加保险一点,成为一个新媒体编辑吧。我唯一可以庆幸的是文字功底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如果加上一定的时间沉淀,我将来或许真的可以靠文字吃饭。
在大三快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开始谋划出路。上周,我宿舍里唯一准备考研的朋友也打算放弃考研了。考研考公的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没觉得什么对不对,只是形势艰难是真的。有时候我想,其实大学本科四年到底带给我什么呢?我确实遇见很优秀的老师,但也就一两位而已,他们的建议对我有启迪。然后专业课教给我很多吗?其实没有,确实有念PPT的老师,我也觉得好些老师是离开了PPT没法讲课的。而且有那种专业非常不对口的老师来教学生,学人文的来教公共关系的课程,学汉语言文学的来教广告学课程(没有贬低的意思),但是这是为什么不找专业对口的老师?
回头看大学这几年里,我真的有利用这段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用时间来试错,也培养了新的技能,但这仍然丝毫不妨碍在快毕业时候觉得迷茫。新媒体这个行业毫不夸张地说一句,真的谁都能插一脚,现在互联网这么普及,传统媒体衰落,跟着掉下去的还有传统媒体从业者,这一批人也涌向了新媒体。讲真的,论写软文的能力我还不如一些机器生产的套话呢?要想在新媒体行业混下去,大概率要有其他专业背景的辅助,无论是计算机还是什么别的专业,加上新媒体或传播学这种都是不错的组合,唯独新媒体+新媒体真的难有出路。清华本科取消了新传,但是在研究生阶段保留了新传,可能也是看到了这样的现状。
我在想,如果毕业以后,从事新媒体工作,那一定得在内容生产端,绝对不要在互联网里搬垃圾(指翻来覆去搞搞现有的材料又发布)
作为新媒体的学生,即使没有学到多精深的理论,但是还是想给非媒体行业的人一些忠告。
1信息爆炸,过滤和筛选要更耗费功夫,主动搜索信息,不要被动接受推送,呆在自己的内容舒适区在我们这叫做“信息茧房”,越来越不接触和自己认知不同的内容和观点。
2少上网,多看书。这不是一句空话,现在移动终端这么普及,我们广泛养成了暴躁的阅读习惯,文字长一点都不想看,这非常糟糕。互联网信息真的垃圾多宝藏少,主动检索,不要等着投喂,你不知道喂过来的是什么东西。还有,少上网是真的,老实说,绝大多数的互联网用户都意识不到互联网到底给我们的思维带来了多少改变,就连我所读过的好多本专业著作里都是坦白承认目前不清楚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影响(互联网普及到现在时间也还不长),但这种影响对我们思维的改变确确实实已经发生,这种高度的信息接收可能让我们抛弃思考,放大戾气。
3常常保持警惕性,不要轻易相信媒体言论,如今的媒体环境政治属性非常强,很多很多内容并不仅仅是媒体所报道的看上去的那样。因为文字和图片审查严格,所以一般来说,有些真相根本到不了你眼前。(如何打开自己信息接收的渠道:外网,播客,书籍;其实有些媒体不需要听从政治导向,他们是独立媒体,比如“端传媒”,浏览他们的报道需要付费,因为这是他们的资金来源,所以他们可以把原原本本的事件写出来)
4警惕定义权和信息偏差。信息偏差是指对事件全貌认知不全,对于通过被动接受信息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家常便饭,这时候不要随便站队和发表评论就算帮大忙了,不是专业的有资质的自媒体可以不要乱转发一些东西吗?第一你们不知道怎么核实,第二你们不知道怎么核实,第三你们不知道怎么核实。看见什么东西有抓人眼球的就转发,就发表言论,这对大众真的很不负责任。虽然有资质的媒体也会发假消息,这真的很丢新传人的脸面,我很赞赏的一个媒体老师说,现在简中的新闻简直没法看,看到新传把自己的尊严放在地上摩擦真的会心痛。定义权就是指,大家现在普遍给什么东西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规范认知这样,这很可怕的。不要被别人定义住长成什么样子才是漂亮,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什么样才算爱情等等这些,这么说,就连我学的专业媒体相关定义都有好几个,很多都存在一些争论,所以哪有那么多明确的划分的,除了犯罪量刑的时候划分挺明确的。
(以上建议来自一个新传在读的学生而已,仅供参考)
打算在本科读新传的孩子们,真的三思,现在的情况就是专业的深度报道记者越来越少(这不是什么没人愿意去,大多情况是机构养不起了),不需要什么训练就上岗新媒体的人非常多,你们走过的大爷大妈都可能是你将来的同行。我反而觉得如果你有新闻理想,学点别的专业背景,将来再从事新闻行业也非常不错。
而我,不考研不考公,毕业打算老老实实就业,这可能少不了社会毒打,但我应该还扛得住,哈哈。
© 本文版权归 豆友248767368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