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哲学的六大关键要素
中国哲学是理解中国的基础。
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逻辑,都是基于中国哲学这一核心。只有理解了中国哲学,才能更加明白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何以至此。
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何以有今日所呈现的这般模样?
把握这六大关键要素,读懂中国哲学。
因为“土地”。
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生且贯穿整个历史。农业,或者说土地,是理解中国哲学的背景。从农业这一背景延伸出以下几条线索,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许多方面上,都能找到这几条流动着的脉络。
因为“家族制度”。
土地是不能移动的,几世代的人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很常见的,因而发展起“祖先崇拜”。所崇拜的祖先,就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将全家定居此地的人,他成为家族团结的象征。在这基础上,长幼尊卑形成“等级鲜明”的宗法制。
因为“人伦关系”。
土地使人世代“稳定”在小范围内,因而中国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哲学,因而更注重人伦事务、伦理道德,是现实主义的“入世哲学”。
因为“内圣外王”。
人伦之至,就是圣人。圣人是社会中道德最完满的人,是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成就,因而中国哲学又是理想主义的“出世哲学”。但圣人是理论上与行动上的统一,处理人伦世务是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因此,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即所谓“内圣外王”。
因为“经验主义”。
以农为本,因而田地与庄稼,是中国人直接领悟经验的来源。对事物的“直接领悟”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而“稳定”又使得“经验”得以被反复证实,抬上高位,奉为圭臬。因此,自古保留下来的“经验”是不可动摇的。后世若有争议,就要回头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因为“尚古传统”。
因对经验的极其重视,思想家常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思想根据。孔子假托周文王和周公、墨子诉诸禹、孟子说尧舜,道家走得更远,直接抬出伏羲神农。因此,拯救人类社会,不在创新,而在“复古”。
一句话,“祖宗之法不可违”,可谓高度概括这六大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