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
初读这本书,多少还是有点猎奇的心理。但最终读下来,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不知道是庄士敦本人的书写能力就不错,还是翻译者的技艺高超,就呈现出来的文字表达水平,是比一般的回忆录要强上不少的。
庄士敦在中国游离多年,对中国有着不同一般外国人的情感。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份溥仪英文教师的工作。他的想法很简单,不但要传授外国语言,也要改变溥仪的生活环境,让其在更加健康自由的氛围下生活。但难度超出他的想象,溥仪在一套僵化的传统秩序下,按部就班的生活和成长,尽管这种秩序已经缺失了原本的基础,但没有人想改变它,即使很多人都知道,它并不会持续太久。庄士敦的感觉是敏锐和准确的,他将其称为紫禁城的黄昏,等待夜幕的降临。
他相信他的学生和他,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努力改变内务府和太监制度,期望在一个小环境里,具备自主能力。但溥仪敏感的身份,和当时社会气氛的变化,营造了极其紧张的对立矛盾。最终,冯玉祥进入紫禁城,打断了这一切。虽然冯玉祥后来下野,但溥仪重返紫禁城的可能却没有了。
庄士敦说的没错,溥仪在华北并不受欢迎,这其实与他个人关系并不大,而是整个满清皇族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形象造成的。庄士敦认为溥仪去东北是他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并期望溥仪在遭受了诸多不公的对待够,能够获得幸福,从而也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安康。在这一点上,他想错了。但幸好他不知道结果。
他看着一位特殊身份的少年,遭受各种磨难,走向成年和壮年,从出生之地回到祖先的龙兴之地,期望他有祖先的庇护,重振祖先的辉煌。有这种天真的设想,并非庄士敦不知道现实的羁绊,而只是对溥仪的祝福罢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