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指导师《草房子》学习笔记
《草房子》 1. 小道具大用处 作者是怎样利用“帽子”这个小道具,来凸显出秃鹤的成长历程的?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故事的最后,秃鹤哭了,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想必许多读者也和我一样哭了……秃鹤的眼泪是自我悦纳之后成长的象征,我们的眼泪是对倔强少年心路历程的感动和肯定。 但是故事的开头,秃鹤笑着,师生们笑着,读者也跟着乐不可支。 这样一颗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圆溜像打了蜡一般亮的脑袋,谁能不想摸?谁又能忍住不去打量不去笑呢? 但笑着笑着,秃鹤就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他开始在别人讥诮的眼神笑意中难过又自卑,于是不想去学校了。夏天到了,秃鹤戴上了一顶父亲从城里特意买回来的薄帽出现在大家眼前。 最开始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但仅仅过了两天,大家就开始了恶作剧,,把秃鹤的帽子抢下来轮番传递,甚至升到了旗杆上,而秃鹤最后一把将帽子打落在地。 第一次扔掉帽子,他内心感到了深深的伤害、痛苦和屈辱。这样的感受,让他愤怒,让他为自己的秃头另类而自卑难过。 接着,在会操时,当老师拿出第二顶帽子要为他遮丑,这样的行为,让秃鹤再次感受到了屈辱。于是他在会操就要胜利的关键时刻,扔出了帽子,引起了混乱,导致了集体荣誉的丧失。 第二次扔掉帽子这样的行为让年幼的秃鹤倍感复仇的快意,却也很快尝到了冲动的恶果,他被同学们孤立了,内心的孤独吞噬着他的心灵。 因为愧疚,为了重新获得大家的认可,他在一次文艺汇演中主动请缨扮演杨大秃瓢这一角色。 在演出中他第三次扔掉帽子,这一次他终于学会了悦纳自我,正视自己的与众不同,也真正赢得了师生的认可,获得了生命的成长。 “帽子”这个小小的道具在文章中三戴三摘,巧妙地串联起了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让读者从最开始的欢笑到最后的泪光盈盈中也获得了心灵的教益。 2、侧面描写:作者在塑造纸月的时候为什么要花大篇幅描写桑桑的变化?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不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对象,而通过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折射被描写的对象。 侧面描写突破了叙述者全知全能,单纬度的表述,巧妙借助其他人事的角度来从多个视角全方位展现所描述对象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草房子》中对纸月的形象塑造就充分运用了侧面描写。 透过桑桑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纸月的善良、爱干净、文弱、柔美,是一个美好的小姑娘。 透过师长(蒋一轮、桑校长、师母)的眼睛,我们看到的纸月是勤奋、好学、多才、谦逊,有超越同龄孩子的优秀品质。 作者巧借多人视角来塑造烘托纸月的形象,更加折射出被描写对象的优秀品质,全面的个性特征。这样一个美好文雅,轻柔似纸,姣好若月的小姑娘仿佛就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 多人+赞美=完整的纸月(全面) 桑桑+改变=纸月的力量(深入) 3、作者三次提到细马的“眍眼”,真的是细马的眼睛发生的变化吗? 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文中三次描写细马的“眍眼”,透过这一有代表性的外貌描写贯穿着人物的性格命运,彰显着人物的个性特征,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由此想到了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几次描写,用了“画眼睛”的方式。 第一次见祥林嫂: 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一个朴实干练爽净的女性形象跃然眼前) 第二次见祥林嫂: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 前那样精神了。 (遭逢了生活的变故,祥林嫂受到了精神的创伤,整个容貌黯然失色,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挫败) 最后一次见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祥林嫂已经被不幸的遭遇和封建礼教深度摧残,形容枯槁,暗示着人物命运的终结) 小练笔: 1.她的脸上全是笑,眼睛在闪闪发光,淡淡的眉毛像鸟一样地飞向两边。 2.她身形纤弱,像最薄的包糖的糯米纸,轻轻一碰,就会化掉似的,眼睛像是小兔子一样,眨得飞快。 4、由《草房子》中塑造杜小康的典型事例想的类似的小说取材方式 1.老舍笔下的新派市民形象,是一味逐新,丧失 人格的堕落人物,例如《离婚》中用漫画手法塑造的张天真,“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国事”,抓住他每天看三份小报却不知国事这个事例极具力量地批判了这样新潮而又浅薄的新派市民。 2.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 抓住华威先生奔走于各种会议这一典型素材,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习惯动作与用语,凸显其灵魂,从而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包而不包”的华威先生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