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不喜欢回乡过年?洛阳一家博物馆的地下展里,藏着答案
人那,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在没有疫情的时代,春运没有任何限制,人们都能够自由回家。所以很多人害怕回家,不愿意回家,更不愿见那些亲戚长辈。因为这些人三句不离搞对象,五句不离生孩子,太烦人了。
最近这几年呢,国家都在号召就地过年。真有不少年轻人,就拿这句话当成了挡箭牌,过年不回家可算有借口了。别问,问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实际上,他们自己的小算盘打得门清。不是不想爹娘,而是面对那些催婚催生的长辈,那真的是有一种生理上的反感。
两代人之间的这种矛盾,真的就不可调和了吗?这就是年轻人不喜欢过年的原因吗?后来我在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找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根源。
2021年,我突发奇决定去洛阳转一圈。原定的计划是,要逛一逛洛阳龙门石窟,可是我万万没想到,头几天在青岛的时候那么凉快,气温连30度都不到。到了洛阳之后,好家伙,气温直接到了39度,穿着我的凉鞋走在马路上都烫脚,脚底下的地表温度绝不可能是39度,说它60度我都信。我人站在地上,就像一块油煎牛排一样,烤的我滋滋冒油。

就这样的温度,我肯定不敢去室外景点了,不然非得给我烤熟了不可。
所以我选择做两件事,头一件事,是找我写作社群的小伙伴们聚个餐,聊聊自媒体写作的那些事。老规矩,我人走到哪,蹭饭就蹭到哪。我在洛阳蹭这顿饭的感觉,就是三个字,没印象。
她们请我吃的这个特色美食,叫做洛阳水席,我从网上看也发现,洛阳水席还是挺有名的,但是这顿饭吃完了以后,如果你问我对哪道菜有印象,我都说不上来了。

洛阳水席的一部分
就记得这个水席,每一道菜里,多少都有点汤汤水水,此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印象了。说咸吧,也不是特别咸;说辣吧,也没有多重的辣味;说甜吧,也没有浓油赤酱的甜味,总而言之就是一种中庸的味道,这可能就是中原的特色。我们几个人聚餐吃的那顿大席,还不如博物馆附近的小店里,吃的那顿羊肉汤印象更深刻。
毕竟天气非常炎热,喝一瓶冰镇啤酒,吃点凉菜解暑,再喝一碗羊肉汤,透透的出一身大汗,最后再把一盘子饼丝倒进汤里,稍微一涮,像吸面条一样一口暴风吸入,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爽了。现在想起来都是又馋又饿,恨不得坐火车回去再来一顿。
其实上博物馆附近吃饭,那都是权宜之计,因为那边的小型博物馆聚落,他们的规矩真的很严格,中午那个点工作人员午休,那是真的不让进,放在大博物馆从来就没有这段子。
所以这段时间没有办法,我只能一边躲在羊肉汤小店里吃羊肉汤,一边在用手机写长文,只要好好利用时间,就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然后我说说里面的三个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聚落,前两个分别是洛阳匾额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咱们改天有空再聊。第三个,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
要么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博物馆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包括契约文书也是如此。如果你来这仔细看看,也能挖出好多有意思的史料。在夏天旅行的话,参观博物馆有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在39度大太阳底下晒着,当然这个博物馆有一个小缺陷,那就是1楼和2楼没开空调,就算没晒太阳,也给我热得够呛。
参观完了,我刚走到门口要出去,突然感觉到背后有一股凉气,我一看,这股子凉气是从一个通往地下的楼道里,冒出来的。看意思地下一层有空调,要不下楼逛逛?
这大热天的,一进了凉快屋子,我是真的不想走了,那就多看一会吧。楼下的展览的名字,叫做中原地区民俗节日展,现在去你可能看不着了,按照他原定的计划,2021年9月30号就撤展了。看不着也没关系,如果你想了解那个展,听我说就行了。
这个展览呢,相当于就是给咱们中国的节日,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科普。总共分成两条线,一条线是按照农历算,从春节开始,到冬至结束。另一条线是按照公历算,从元旦开始,到国庆节结束。
公历的节日咱们都明白,跟国际接轨,到哪的过法都一样。我最好奇的是,他们中原地区过传统节日,过年过中秋什么的,跟我们京津这一块,到底有什么区别。看完之后发现,其实差不多,都是八九不离十。
但是我有个意外发现,那就是在进门后的总览展牌上,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矛盾不可调合的原因。

这个展牌概括了中国节日的普遍意义,那就是社交加祭祀。按照我们的价值观,平时男女授受不亲,但到了某些节日,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一起玩耍。祭祀的话都是老人主导,年轻人只能跟在后面唯唯诺诺,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除此之外呢,还包括庆贺性的节日,或者纪念历史名人的节日,但是最后落实到执行层面上,仍然脱离不开祭祀和社交这两种属性。这种节日,就在农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复一生的枯燥生活里,给我们增加了仪式感。
到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有的是社交机会,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剧本杀,人们想要社交,也不一定非得依靠这些节日了。所以它对年轻人的正面意义,约等于零。
但是它的负面意义还在,也就是老人对年轻人的压迫还在,长辈的催婚就是压迫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开口闭口就是“为了你好”,年轻人还没法反击,就只能憋屈,忍着。
多数年轻人都去北上广深打拼了,所以在普通的日子里,长辈也没什么机会欺压年轻人,那就只能赶在过年统一发泄了,这就是年轻人不愿意在春节,面对这些长辈的原因。
他们未必是不想过年,也未必是不想放假,只是在这个特殊的信息时代,节日的正面意义逐渐消减,负面的影响终归转化成了主要的矛盾。
这便是年轻人不喜欢回乡过年的根本原因,也是洛阳这场节日民俗展览所带给我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