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母亲与猴儿尿
《红楼梦》第54回,正月十五,摆酒吃饭,席间宝玉出去,贾母让人跟着,只见麝月、秋纹,不见袭人——
【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王熙凤赶紧替王夫人解释,说袭人要留在怡红院看园子,以便宝玉回去的时候,铺盖是温的,茶水也齐备,“老祖宗要叫他,我叫他来就是了”。
【贾母听了这话,忙说:“你这话很是,比我想的周到,快别叫他了。但只他妈几时没了?我怎么不知道。”凤姐笑道:“前儿袭人去亲自回老太太的,怎么倒忘了。”贾母想了一想笑说:“想起来了。我的记性竟平常了。”】
现在有个问题:袭人母亲死,袭人真的“去亲自回老太太”了吗?
我们翻翻书,看看袭人母亲死那天,袭人都干什么了。
是在第51回,一个冬日,“前头吃晚饭之时”,“一齐前来吃饭”,有人回王夫人,说袭人母亲病重。王夫人命人叫了凤姐来,让凤姐去办理。
凤姐安排周瑞家的去告诉袭人,“叫他穿几件颜色好衣裳,大大的包一包袱衣裳拿着,包袱也要好好的,手炉也要拿好的。临走时,叫他先来我瞧瞧”。
袭人回家之前,去见了王熙凤。王熙凤叫她,主要是看看她的穿戴和行李。袭人身上穿的三件衣服,都是王夫人穿过赏给她的。王熙凤另外给了袭人一件大毛的。王熙凤又看看袭人的包袱,只包着两件半旧的棉袄和皮褂,就命平儿拿来一个玉色绸里哆罗呢的包袱,包上一件雪褂子。
【(王熙凤)又吩咐周瑞家的道:“你们自然也知道这里的规矩的,也不用我嘱咐了。”周瑞家的答应:“都知道。我们这去到那里,总叫他们的人回避。若住下,必是另要一两间内房的。”说着,跟了袭人出去,又吩咐预备灯笼,遂坐车往花自芳家来,不在话下。】
这和袭人前一次回家,规格完全不一样了。前一次根本没有带这么多丫鬟婆子,也没有“另要一两间内房”。——这些先不表。单说这天晚上,袭人从王熙凤这儿出来就回家了,连太太都没见,更没见老太太了。她从怡红院到了王熙凤这儿,之后离了贾府,直到母亲出殡后才回来。
那有没有可能是袭人在送母殡后,回到贾府,又去“亲自回老太太的”呢?
不会的。
因为贾母说了——
【贾母因又叹道:“我想着,他从小儿伏侍了我一场,又伏侍了云儿一场,末后给了一个魔王宝玉,亏他魔了这几年。他又不是咱们家的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他妈没了,我想着要给他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忘了。”】
袭人要是真的回了贾母,贾母怎么可能忘了“给他几两银子发送”呢?
【凤姐儿道:“前儿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也就是了。”贾母听说,点头道:“这还罢了。正好鸳鸯的娘前儿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边,我也没叫他家去走走守孝,如今叫他两个一处作伴儿去。”】
可见,不仅贾母没有赏袭人银子,连王夫人赏袭人四十两银子,贾母都不知道。——这就是袭人根本没有回过贾母的铁证。
再从头看刚才的片段——
【贾母听了这话,忙说:“你这话很是,比我想的周到,快别叫他了。但只他妈几时没了?我怎么不知道。”】
这是真不知道,因为根本没有任何人向贾母汇报。
试想,假如这时候,王夫人或者王熙凤说,“一时忙起来,忘回老祖宗了”,那贾母肯定要气坏——袭人是贾母的丫头呀。鸳鸯母亲死,时间跟袭人母亲接近,鸳鸯的事老太太非常清楚。老太太这么一问,王夫人肯定紧张了。王熙凤就撒了个谎——
【凤姐笑道:“前儿袭人去亲自回老太太的,怎么倒忘了。”贾母想了一想,笑说:“想起来了。我的记性竟平常了。”】
王熙凤真是胆大。贾母听了她说的,不是立刻想起来——假如她有印象,一定马上想起来了。“想了一想”就表示,实际上贾母没想起来,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想上半天,又说“我怎么就是想不起来”,有点尴尬,也扫兴——今天正月十五,很热闹,非常高兴,贾母再想不到王熙凤敢这样骗她,就说“想起来了”。又说“我的记性竟平常了”,这表示贾母平素记性是很好的。她也对自己怎么没想起来有点纳闷儿。实际上,袭人压根儿没回过她。
为什么王熙凤说“前儿袭人去亲自回老太太的”,而不是“前儿太太打发人去回了老太太”?
如果说“太太打发人回了”,老太太较起真儿来,问打发谁回的,就有可能露馅儿,太太也会有过失。说“袭人亲自回的”,如果袭人没回,是袭人的错。而且,袭人已经被王夫人收买了,如果老太太问起来,袭人肯定会自己扛下来,说一时走得急,忘了。老太太想了想,可能觉得,也许吩咐了袭人来回,袭人悲痛之下忘了。也就不深究了。
那么,为什么当天没有安排袭人去回老太太呢?
一方面,时间晚了——得到袭人母亲病重的消息,已经是晚饭时间,又过了“半日”,袭人才收拾好东西见王熙凤,那会儿老太太该睡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袭人见王熙凤的时候,是按照吩咐,穿了最好的衣服来的,三件衣服都是王夫人穿过的——这样站在老太太面前,说明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早在第36回,宝玉挨打后不久,王夫人就吩咐王熙凤,把袭人从老太太那儿领的一两银子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
这个变动,直到第78回,晴雯被撵走死了之后,王夫人才告诉老太太。也就是说,实际上,袭人早就不是老太太的人,而是王夫人的人了,但老太太始终不知道。
王夫人做出把袭人的月钱调整为姨娘级别后,王熙凤通知袭人,特地吩咐她不要让贾母知道——“又叫他与王夫人叩头,且不必去见贾母,倒把袭人不好意思的”。夜深人静时,袭人告诉宝玉,宝玉说,这下你可不能回家去了,袭人冷笑道:“你倒别这么说,从此以后我是太太的人了,我要走连你也不必告诉,只回了太太就走。”
“我是太太的人”,“只回了太太就走”,根本不再提老太太。那么,母亲病重这件事,只要王夫人、王熙凤不安排袭人回老太太,她是不可能去回的。
哪怕是正月十五这天夜里,王夫人也没打算告诉老太太袭人母亲的事。是老太太突然发现了异样——该出现的袭人竟然没出现。
袭人没出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然不是因为母亲的孝,而是因为她的身份已经不再是丫鬟,而是准姨娘。贾府上上下下差不多都知道袭人是准姨娘了,作为准姨娘,她再像麝月秋纹那样跟着宝玉,就不合适了,所以她才没来。
老太太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称之为“拿大”,这就离嗅出准姨娘的味道不远了。——同是大丫鬟的晴雯今晚也没来,老太太问都不问,为什么?因为晴雯本来就是老太太要给宝玉的,是老太太内定的姨娘——第78回晴雯死后老太太说了,晴雯自己也有数,所以老太太没见晴雯,却不说晴雯“拿大”。
老太太说起“拿大”,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这是一不小心,想遮住一桩隐瞒,又暴露了另一桩。
【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
这无意中点破了事实——袭人真的已经不是贾母的人了。
王夫人正愁该怎么圆,王熙凤出马了,先说防止失窃,又说要看园子、弄铺盖、茶水,圆过一回;等问起袭人母亲什么时候死的,王熙凤扯了个大谎,当着老太太的面说袭人亲自回过她。
正是这天晚上,说书的女仙儿讲了个故事,残唐有个公子叫王熙凤,父亲名唤“王忠”,“忠”字真是好得很!随后——
【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
正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王熙凤扯了个“前儿袭人去亲自回老太太的”谎,老祖宗硬是没掰过来。
怨不得两个女先儿说王熙凤:“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
虽然贾母没掰过来王熙凤说的这个“书”,但贾母无意中讲了个猴儿尿的笑话。讲完,王熙凤笑道:“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尤氏娄氏都笑向李纨道:“咱们这里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越过边境的少女 (2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1人喜欢)
- 高档会所的合影和离岸公司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