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中琐记2:嫩黄花有些蝶飞,大美人终究去了,生日之期品“奢侈”,摇滚之夜赏《寻梦》

如今封印已经持续了不少时间,期间陆陆续续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琐事,有了些数量,就整理成为一篇。距离上一篇,已停了多日,想想还是动笔吧。自己的生活中,所幸没有大波折,除了略记吃喝聆听的事,也记些别的。且听且看,可移步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nipA9W50Wipe4WMyVrzNhw
4月11日
观图有感:有时,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不能说出口的那个。

这天是二姑的生日,前些天发的面条不多,如今就做了庆生,祝她长寿。
面的品质好,搭配奢侈品数片,荷包蛋一只,汤底是用昨天的红烧肉汁水调成。味道甚好,口感亦佳,搭配可乐鸡尾酒,实在有幸福感。不知多年后,人们偶然回顾沪上这段独特生活之片羽,能否明白“奢侈品”的含义,及一碗好面所代表的福气?未来乃是不能细想的。



是日一直在听一套歌剧录音,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指挥莫扎特的《魔笛》。哈农库特是二战后的第一代古乐指挥家,古乐演奏本身代表着对于现代乐队传统的反叛,而哈农库特本人的成长轨迹,也离开了德奥传统一脉从小歌剧院起步的方向。
但他不仅成为一位真正投射出德奥学派深层传统的大师,对于歌剧的表现也非常精湛。这套《魔笛》既体现了指挥家在细节中繁密的用心,又在高度个性化的处理中,进入一种流畅。但真正让哈农库特尽显其歌剧大师本质的,是他能够让歌者在完全自然的音乐表现中,融入指挥家的意图。


封印之后,陆续整理自己过去收藏的唱片,这套《魔笛》就是翻出来重听,连续多日,感到流连忘返的一例。写成乐评一篇,聊记听感:自然风格与高度个性的结合:听哈农库特指挥莫扎特的歌剧《魔笛》
4月12日
看到乐迷群里有讨论哈罗德·勋伯格的乐评,主要围绕那本《不朽的钢琴家》。人们提到此书的若干优点,包括勋伯格特别聚焦于波利尼和布伦德尔,这两位当时由新锐渐渐挺进中生代的钢琴家。由此,可见勋伯格的预见性。
既然谈到勋伯格的乐评,本人就稍微有话要说了。

如今能够在中文世界,尤其是简体中文世界里读到的乐评,就关于演奏的部分而言,说到评论路数之端正,眼光之深入,历史观念之通达,勋伯格绝对列入Top. 5,或者Top. 3的范围。此人拥有历史性的视角,又有着一套成熟的观察—评论的体系。
倘若要仔细地谈谈他这个系统,恐怕要费不少笔墨。昨晚我简单说了自己的观点,只是一时兴起,谈了一点点。但从我自己对他多年的观察出发,认为这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隔日稍作增补,略记于此:欧美融合的视角:关于哈罗德·勋伯格的乐评,略谈一点点

4月13日
好久没听布莱克肖(Blackshaw)的莫扎特,这晚翻出来重听。这位钢琴家一度成为话题,国内乐迷谐称为“黑肖”,来上交开四场莫扎特奏鸣曲全集,也算壮举。先前还有过一场独奏会,可惜都有事错过。当时没有很在意,因为听了众人交口称赞的莫奏录音,感觉不喜。
当时觉得他在感觉演奏中做得太多,以至于作(拼音第一声)。后来就比较少拿出来听了,这天晚上晚重温,听感倒是比以往为好。

一方面,如今已被某些乱作,品味很差的“名家演绎”倒足胃口,回头听黑肖这个,发现各处都还是在品味的尺度之内,结构把握用心;另一方面,能够设计这么多细节处理,却在大的段落、气息方面不毁掉自己,确实有了不起的技巧和洞察力撑着。
可有时,这套唱片听着听着,所生发的感受可借用格什温的曲名:It Ain't Necessarily So——不必如此。这样的演奏确实如同一场了不起的,有品位的......益智游戏。
音频找不到,在公众号上贴了他在威格摩音乐厅的独奏会录像。唱片的录音也是取自现场,但这个视频中的演奏听下来,意外地发现钢琴家的演奏自然了不少。可由此,CD中的“个性”也随之降低。 自己手中只有一款双CD的唱片,一直没意愿将他那套莫扎特奏鸣曲的全集补全(共)。如今那套唱片好像在国内价格炒高了,不遗憾不挂心。
4月13日
一早得知,华美人走了......

上世纪80年代,张继青、华文漪和沈世华并称为“南昆三名旦”。可惜沈世华早早北上,又转教学为主,张继青和华文漪就成为闺门旦舞台上,双峰并立,双星高悬般的存在。
如果说,张继青所代表的,是闺门旦艺术的蕴藉、分寸之美,华文漪所代表的,就是这门艺术的光彩、灿烂之美。毫不夸张地说,华文漪就是昆曲旦角美的化身。而这样的美,绝不仅限于扮相,更不局限于面容。而是唱、念、做、表的整体构成。
为美人写了一篇悼念文:悼念昆曲大师华文漪:美是她的标签,她风格,也是她的精神

她们那一辈,谈论彼此自然不多,但在寥寥一点可捕捉的记录中,你会发现那确实是在一个顶尖的高度上,抗衡而复相知,才能有的一种特别的心态。就像张继青多次回忆:“我们当年,都羡慕上昆她们漂亮,人也漂亮,戏服也漂亮。”
后来白先勇搞青春版《玉簪记》,让俞玖林和沈丰英分别向岳美缇和华文漪学这个戏。
沈是已经拜入张继青门下的,她回忆,华文漪跟她说:我唱的是京昆,你就学我的做功,唱念还是和张老师学。在戏曲的传统思维当中,这样的跨越是未必合适的。沈表示:这得您自己和张老师联系之后再说。华文漪当即打了电话。沈丰英感叹,这样的人物,实在有气度。

4月14日
华美人仙逝后,心情低落一阵。是夜,又听昆曲,并非闺门旦剧目,而是《桃花扇》中的最后一折,《余韵》。
孔尚任通过《哀江南》套曲描述饱受战祸摧残,昔日繁华面目全非,已变为奄奄一息的南京。奈何历史还是证明,灾难又一次临到了。这个音频是著名曲家王正来先生演唱《哀江南》中的【折桂令】 :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4月15日
早餐是牛奶麦片粥,配面包一片。此时在麦片里加点糖,因为需要愉悦感,反正注意不太多,也顾不得太多。
从昨天开始,翻出小提琴家罗斯塔尔(M. Rostal)的唱片。Symposium的顶级制作,各方面都好,小提琴家的演奏,钢琴家Colin Horsley带来的惊喜,选曲的迷人,重放效果的品味等等,无一不美。

这位小提琴家是弗莱什的顶尖传人中,名声相对小,影响却非常大的一位,其影响,更多在于教学。可是每每听他的演奏,都带给我非同凡响的满足,有时是发前人所未见的诠释,有时则在高雅温和的风格中,将原作的细节、文理剖析分明,娓娓道来,实为理智与情感的综合绝佳的演绎。
这张唱片属于后者,内容取自小提琴家在EMI的商业录音,收入舒伯特《幻想曲》、舒曼(第一号)与德彪西的奏鸣曲各一首,还有斯特拉文斯基的《二重奏》。原本听这些,陶醉于罗斯塔尔的修养与洞察力之光,今日再听,倒是惊奇如此了不起的技巧,自己原先为何没有认识充分?
人们谈到他,往往像是一位了不起的教授,有格调地拉琴,而不会同高度技巧性的演奏联系在一起。然而,单纯是舒伯特《幻想曲》开头行板部分的揉弦技巧,当代还真不知有哪位小提琴家能够企及?
一方面让乐器发出最为自然纯质之美,其纯不逊格鲁米欧,另一方面,揉指之层次变化,淡浓质感的把握,可谓“淡极始知花更艳”。

如果单纯从揉弦的技巧来说,克莱默和穆洛娃如果在状态(前者又不搞怪),或许尚能望其项背,但技巧与品味的结合,又是未知之数了。单纯在那一段行板之中,罗斯塔尔并不刻意做出换弓的无痕,偶尔句子快走到头,力度片刻稍弱,细听也让你听出他在换,但整体的线条把握无懈可击。
重要的是从心而发,让你感到乐句的流动和组织,全部都是内在的流露,分句富有表达性,哪怕不是刻意“用琴说话”的拉法。而当你观察揉指怎样同分句相结合,更会感到罗斯塔尔技艺崇高,因为那种丰富与均匀的色调,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受到影响的。
祖克曼曾向亨利·罗斯吐槽,“时断时续”的揉音从本质上说不是品味问题,而是技巧问题,因为很多人换弓的时候,揉音持续不了。参照罗斯塔尔的演奏,就更让人好奇,关于当代技巧进步的迷思,究竟是如何让一些人相信的?

说起来,上回访谈王之炅的时候,我特别赞美她的揉指技巧,确实有老派的神韵。她的回答则让我惊奇:其实揉弦是我的弱项,所以我一直都特别多练......
4月15日
今年的受难日,推荐一部圣乐作品,罗西尼创作的圣母悼歌。
圣母悼歌(Stabat Mater)是圣乐中的一个体裁,顾名思义,是从玛利亚的角度哀悼基督受难。或许人们偶尔会将其误认为是哀悼玛利亚的音乐,并非诸如此,情况大致与Magnificat的翻译异曲同工。
罗西尼这部作品,以庄严的氛围开始,稍后却融入不同的歌剧风格。此处略记一二,并奉上全曲音频:不一样的哀悼之音:不妨听听罗西尼的《圣母悼歌》(内附全曲音频)

4月16日
早餐吃包子,配麦片粥,照例加点糖。包子馅是发的白萝卜,妈妈拿来刨成丝,加入虾皮。
以前避免用精白粉,如今也不在意了,面发得非常好。饭后,想把个梨削了。看了看微博、朋友圈,抽回神来,想到如今自己虽然物资不匮乏,但很多思维已经不同往日。


妈妈也比往日更有了囤货的思维。好的,这方面我开始得比她早,虽然不是病态的那种囤积(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基本反应......)。想着这些,刀子切入果皮的一瞬,竟是有些难过了。
唉,何至于此?自己想着不至于,某些感叹的情绪还是涌出来了。

前两天,看到有位父亲自述,给儿子准备泡面,外加了些内容,还是单薄。儿子问:能不能再加个蛋?爹说:能不加吗?儿子同意了。但正是此刻,看着小孩的表情,爹内心忽然倍感痛苦。
好的,我真的没有如此,如果觉得泡面不够,估计不加蛋,而是直接半碗饭加进去,反正农心的汤我常日里都要喝完。然而这位爹啊,很多话我真想当面和你讲,但终归还是不会说,反正你生下他,过了这坎,就看看能不能带着他继续乘风破浪吧。
在种种高价培训的围绕下,你很容易重拾中产阶级好爸爸的形象。如果你孩子性格不别扭,当年那个蛋,至多成为你们说笑之间的谈资。
通常我都不说啥,讲讲音乐,讲讲简单的吃喝,兴许还真有人把我当岁静派了?常记得裴艳玲那句话:我说的你们想听吗?你们不就是想学个二十多分钟的戏,得个什么奖就完了吗?

看到有人转上面这张图,怎么讲,恐怕一个人不至于陷入太局促的状况,很多是因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说实话,对于上海,当年(好吧,如今已是“当年”感……)一堆人在吹的时候,我也没多说啥。那部电影《爱情神话》神话这边,然后引起争论的时候,我也没多说啥。因为这个地方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终究避不开的东西,其实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你也是一清二楚的。懒得再说什么。
昨晚,朋友圈和乐迷群都在说崔健的网络音乐会,一位友人感叹:没想到,此时最治愈的是摇滚。而我昨晚读了蔡正仁悼华文漪的文章,看了其间贴的,两位大师在日本演《长生殿·小宴》的片段,然后又把张继青的完整版《寻梦》找出来看。感觉适意、熨帖得很。

不是标榜高雅,只是感到此时自己还是听这个最舒服。
看到不少人说,摇滚乐代表了啥啥啥。其实人们现在high一下,这一坎过了,全都抛到脑后,代表了啥又有啥区别?
说起来,张继青的大寻梦基本是每一次听,每一次看,都那么舒服,就像尼古拉耶娃后期在丹麦的现场版《哥德堡变奏曲》。这两次演绎都是我的灵魂港湾,它们的美学其实也有内在的关联,都“长”而不刻意拖延,反倒在饱满的时间之内,对速度的处理有各种缓急自如。

这样的两种艺术,代表了东、西方对于美,对于现世之美如何进入不朽?各自不同的两种观念。以至于每一次领受,都有心得。
前一天,由华的悼念文,又翻出张的演绎,生发出先前提到的那种感叹:最了解她们的,果然就是她们彼此啊。如今那个星辰闪烁,抗衡而复相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顺便一提,蔡的悼文写得情真意切,又是淡淡地讲,颇像他前两年的戏,相对于十多年前,更为内收,却更添一些味道。实可一读:千言万语悼文漪,泪落知多少

这一天,断断续续写了这些,到傍晚时分,收到了补给物资,数量不少。庆幸之余,希望这也代表物流的逐步恢复,即物资不再紧张,而不是单纯我自己很幸运拿到了这些。
其中不少是清美赞助的,可能也包括光明乳业。盒子上都印了清美商标,里面也放了光明的牛奶。品质都很好,在此给他们做一下广告,多年老客户了,对这两个牌子完全放心。
往期:
封前琐记:封前琐记:面包、咖啡、有关菜的生产自救,齐默尔曼、尼古拉耶娃的演绎观点等等
封中琐记 1:封中琐记:浦西封印10日间,自己的吃喝聆听等等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9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