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在清新的空气里相拥,我国空气质量真的变好了吗?

北极圈地区的臭氧层空洞,
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长大的“新闻”。
从对此毫不在意或是不理解,
觉得这只不过是遥远北方海冰面有所减少,
当看见海平面逐年上涨,
各种极端天气陆续出现,
人们逐渐地认识到,
这场灾难与我们每个人都切实相关。
人类自工业化以来对燃料气体肆意排放,
如今已导致全球表面气温增加了1℃,
许多城市更是出现有史以来最高温度。
面对全球的空气、气候危机,
作为严于律己、有担当的大国,
我们也做出“双碳”承诺,
在2030年碳达到顶峰,
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空气质量的好坏很多时候体现在一个数值——PM2.5。
在2021全球空气质量报告中,
依据PM2.5的浓度,
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空气质量分为七个标准。


近年在城市的小伙伴们应该发现,
城市全年蓝天天数渐增。
大家也越来越认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而我国对环境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措施,
使得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各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有明显的改善。

据调查显示,
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占比87.5%,
比2019年增加5.5个百分点。
城市PM2.5值从2019年的36微克/立方米,
下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
城市臭氧浓度从2019年的148微克/立方米,
下降至2021年的137微克/立方米。

一线城市汽车拥有量多、人口密集,
污染物排放较其他地区都相对更多,
因此对于环境治理问题也要更加重视。
近年来随着交通限行、城市绿化等政策,
在一线城市逐步完善,
空气质量也逐步提升。

2021全球空气质量报告分析显示,
自2017年始,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
近五年来平均每年PM2.5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在一线城市中,
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较为严重,
曾经的北京在2013年全年优良天数共计176天,
不足全年总天数的50%,
有超半年时间都笼罩在雾霾之下。

据2021全球空气质量报告分析显示,
空气质量危险天数占全年的百分比,
从2017年的41%下降至2021年的19%。
空气质量符合世卫组织指南标准的,
从2017的0%上升至12%。

在能源消费方面,
我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正在下降,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清洁能源发电机规模居全球首位,
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

据调查显示,
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从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占比,
从2005年的7.4%上升至2020年的15.9%,
上涨了8.5个百分点。
此外在植树造林方面,
我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
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据调查显示,
国家森林植被碳储备量达到了91.86亿吨,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04%,
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
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
截止2020年底,
中国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
超过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沙尘暴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严重,
一直以来影响着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
许多人更是“谈沙色变”。
沙尘暴的治理除了需要政府的努力以外,
社会企业的共同参与也至关重要,
政企共同开发、挖掘治沙的经济效益,
是治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纪录片《无穷之路》中,
福建商人在贺兰山购买十万亩戈壁滩,
以执著的热情花费数年改造土地种植葡萄,
除了改善了当地环境以外,
还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与经济效益。

据调查显示,
近十年以来,
我国治沙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3年注册量首次突破1000家,
2018年突破2000家,
2019年达到十年来最高的2884家。
由于疫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2020年注册量降至2082家,
同比下降27.8%。

除了企业以外,
普通居民对改善空气质量与生态环境也出力不少。
在日常的出行方式中,
绿色出行已经成为了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我国居民对电动车与自行车的需求量极高,
而共享经济的发展则为绿色出行助力不少。

据调查显示,
人均共享出行消费占人均出行消费比率,
已从2016年的15.3%提高到2020年的16.7%,
预测到2025年占比可到达22.6%。
小总结
我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近年来推进和实施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显示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及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事实上在近年来,我国在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的治理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中的经验也值得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提升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合作共赢、坚持言出必行,真正做到说实话、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