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热爱”
独木桥式的用人选拔制度,很自然的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进入不同的高校,也代表了未来在社会中的不同身份。
在低阶环境里生存久了,大多人就选择了低阶身份认同。他们会畏惧高阶游戏的挑战性,然后,变得自卑、抑郁,选择逃避。以致对走入社会惶恐不安,想继续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社会的阴暗中,时间的褶皱里。他们被迫成长,被社会裹挟着缓慢向前推进。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压力,没有工作的热情,没有结婚的冲动,也不打算去争名夺利。当一个人,心中无望,眼中没光的时候,活得该有多茫然和不知所措,所有的累与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当然,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优秀。社会中也总会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也总会有那么多的高山仰止,还总会有那么多输过的父母想在孩子身上扳回一城。为了那通往成功的门,父母们总想让孩子能跨过那道门槛。于是,他们开始鸡娃,也鸡自己。然而,他们在各种急的时候,好像忘了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因为“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话说得完全没有道理。事实上,从孩子出生那刻起,起跑线就已经在那儿了,是绝对无法再送回去再来一次的。如果我们都把终点定在同一个高度和方向,你和你的孩子排除天赋以外,还得要多有毅力、多努力?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勇气去面对,努力也不会成功的巨大风险。
闲的时候我喜欢看孩子们放学后的样子,大多走出校园的孩子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低头看着手机。独自背着双肩包,彳亍前行,沉重的书包压得他们像一头年迈的常年耕作的老黄牛,疲惫又无奈。好像课堂和试卷早已删掉了他们的个性、血性与活力。他们的眼中只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变得更为沉默,温顺,也像是与世无争,也好像是过着并不属于他们的人生。
人的生存法则和社会使然,孩子的未来被制度锁定,这命得认。但是,认命却不屈服于命才能让自己活得不那么痛苦,不那么累。
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一个阶层?都共享着这世间的空气和雾霭,给孩子一些实现自我、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他们也能在自己的低阶社会活得洒脱而幸福。想想看,活着已经够累了,我们得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坚持到最后,去面对那所愿未必所期的结果。
现在,我特别能理解那些炒掉老板的行为。其实他们只是在对社会的统一化发出挑战而已,他们需要的是实现自我的生活。我也开始认同,在这多彩的世界,孩子们的世界也需要除了分数以外的颜色,而这个颜色并不是那些为了粉饰生活的浅层技艺,而是该有一件孩子喜欢到热爱,甚至是愿意终其一生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支撑他们能作为鲜活的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心动的offer”中的向琴琴,各项基本功的确不如其他高材生。像她这样的简历,如果不是节目,估计都没有机会和其他的实习生放在一起。但是她心中却是充实和幸福的,因为她热爱法医这个职业,愿意为其奋斗到底,无关平台与境遇。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能够坦然面对,因为她喜欢她热爱这项事业,才支撑着她熬过了那些吃住都在太平间的日子,也让她有了和那么多名校生站在一起同台竞技的勇气,也为自己赢得了和顶流老师学习的机会。热爱就是她的底气,也是她生活的全部动力。
所以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也许我们要急的并不是试卷上的数字,而是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有能识千里马的伯乐般的能力,去发掘和培养孩子们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的能力。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热爱事情,也一定会是热爱生活的吧。
(后记:写完后发现没有主题,强给了!而且,喜欢只是低阶,热爱是得深入骨髓。比如:你喜欢隔三差五打麻将并不一定是热爱,但是你每天都在研究麻将中的各种技艺与意义,或许就是热爱。因为我并没有热爱的事情,所以好像理解也很不得要义,只是感觉,要达到如此深度,几乎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