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作品中常有神经质的心理问题
不论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西方人都有一种大段描绘心理活动的倾向,或是关于爱情的纠葛,或是关于家人离合的苦痛。写到深处,甚至让人感觉有一种走向抑郁、疯狂乃至失控的危险,与东方人的分寸和克制有较大的不同。这大概是游牧文明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农耕文明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文学和影视领域的不同表征。
游牧文明的作品不仅因为对自身内心的关注而情感浓烈,也常常将为人处世的道德指点或是对人生感悟的思考总结借由作品人物之口大段出现。因此西方的作品往往承担了多方面的功能,个人情感的奔流,生活道德的点评,生命感悟的抒发、人生理想的追求,不一而足,杂合其中。这一点,也是与东方文化中诗、乐、舞的早早分流,史学、文学、道德文章的各归其位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西方更容易出艺术家,不论是音乐,绘画,作者不光有技巧的熟练,更有丰沛情感的投入,有生命的感悟和理想的表达。而在东方农耕文明中,长期以来音乐不过是仪式的一部分,绘画更是一种点缀。而这背后是一个稳固而强大的社会框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