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 x 北京 | “折腾”女孩们的28岁

我和秀子的“成长“系列从25岁开始写起,在写作中我们各自梳理每一年的变化。虽27岁断更一年,但如今我们又续上了,希望能一直写下去,与各位分享两个女孩独一无二的成熟轨迹。如果你还未读过过去两篇——这儿是链接:
我俩是本科室友,认识十一年了。我和秀子可以说在许多层面迥异,却有一点十分相同,我们都是爱折腾的人,是会往舒适区外走的人。秀子在本科心理学毕业后,又在欧洲、非洲、拉丁美洲游学,期间游历了40个国家,拿了两个硕士学位。后来在公关创业公司搬过砖,在投资机构打过杂,也在联合国难民署接待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现在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纽约总部的危机预防部门负责为难民创造线上就业机会的相关项目。
我呢,本科哲学毕业后在哥大就读传媒方向研究生,毕业后至2020年在纽约从事金融公关工作。2020年底,我跳槽至生物制药行业从事企业传播,也于2021年从纽约搬来了波士顿生活。

秀子:总结之前又把自己在25岁和26岁时写的文字看了一遍,我感受到了那个轻快跳脱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探索世界的自由,觉得很可爱。最近两年感觉没有以前那么简单了,变得心绪复杂了许多,在社会大环境下,我这个适婚适育的大龄单身女青年显然是代表了不正确的独立女性价值观,到了现在这个年龄,也猛烈地感受到家庭与社会催促你交作业的节点。交结婚生子的作业,交升职加薪的作业,交settle down的作业。而我呢,在疫情笼罩下的两年间,从哥斯达黎加回到北京的一家投资机构实习,结束后从北京去了纽约的联合国工作,在纽约两个月后回到上海远程工作,后又从上海搬回了北京。两年间,辗转了四座城市、经历了三份工作、谈了一场恋爱。作业是一样也没交出来。 但这两年间对于探索自我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回想二十出头的那几年在满世界溜达,对各种文化充满了新奇感,每搬到一个新的国家都无比激动,对别人的经历和故事充满了好奇。而过去的这两年就是完完全全地对自己好奇,不停地把自己放在各种情景中,想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想要知道自己是谁。当然这种渴求也让我在“交作业”的压力下经历了最焦虑、最恐惧、最困惑的日子,那种感觉就好像,卷子已经到了要交的时候但我题目还没读懂。然而我感激自己坚持去反复读题的勇气,我需要了解自己,我需要知道我是谁,我在完成什么,完成的目的和方向又是什么,我才能好好答这个题。
我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真实”有着我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渴求,所以在任何体验中我都会去感受那最为真实的部分,工作也是如此。我希望能看清一件事剥去所有的外壳剩下的部分是什么,这件事到底为谁创造了怎样的价值?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这件事的价值,我需要自己去看到和感受到。28岁这一年,我渴望活得清醒,渴望活得明白,渴望了解自己的痛苦,渴望知道自己要寻求的快乐,渴望活得自由自然和自在。这一年,我在破除一个又一个从别人的经验中听到的“道理”,推倒别人眼中的“意义”,审视别人认可的“价值”。这一年,真实的那个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探出脑袋,向我传递我也许原本就具有的意识与智慧,指导我的回归。
Di:28岁可能是我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以来过的最好的一年(参见2021 | 把时间还给自己的一年)。我发觉自己逐渐有了很多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应该是从27岁那一年开始积聚起来、逐日增长的。我以前写过,成长的过程中我最讨厌不确定性——这种厌恶甚至体现在了我读书的习惯上:当我读一篇小说时,我总是抑制不住先翻看结局的心再从头慢慢细读。我想要十足的把握,拒绝任何的“惊喜”。28岁,我大概是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不再畏惧不确定性;相反的,我开始享受它,甚至主动找寻——于是我在去年生日过后的一周便开始了小半年的独自旅行(参见独自旅行这些日,我在想些什么),终于算是体验了一把少女时期在电影《百万元与苦虫女》或是《蓝莓之夜》里羡慕过的“游牧”生活。我也离开了过去五年生活的所在纽约,搬来全新的城市,开启全新的工作(参见在波士顿这半年)。我为自己拥抱未知的勇气感到自豪,也正是这些随机使我越发antifragile。

25岁的时候,我在文章里写道我对自我失望,因我“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没有存款,没有男朋友,事业刚刚起步……更可怕的是,我什么都不稳定,连一年后的自己会在哪里我甚至都无法确定。” 28岁的我,有了一些存款,没有男朋友(但拥有了一只天使般的小猫咪,参见缺失的被需求感),事业也还在初期,没房没车,依然不晓得一年后会怎样。但比之三年前,我一点都不慌张了,我确信无论未来怎样我都有能力活得不错。
秀子:我的peer pressure只有在之实习的投资机构中短暂猛烈地体验过,那是因为比自己小七八岁的年轻人都已经正儿八经在探寻人生价值的时候,我一下子被惊诧到不知如何消化这件事。有一种我都还是个小孩儿啊,我只是满世界晃荡了一圈,回来以后这群小孩怎么就都冒出来了。但我的peer pressure或者焦虑从来都不是跟同龄人比较中而感受到的,我并不会因为我的同龄人买了房升了职加了薪而感到焦虑,我的焦虑来自于我担心由于自己认知的局限而无法认识并释放自我真正的潜能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再说明白一点就是,我焦虑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或者说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所以随着洪流就这样被推着前进。在主流的洪流中感到不舒服和痛苦的时候也不敢做出过多的改变,毕竟对于未知的恐惧具有更强的不安感。所以一脚踏在主流社会里,害怕失去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一切,而一脚又忍不住随着自己的心踏在想要探索的道路上,一边一只脚探索着,一边另一只脚又不敢抬起来。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抓不到。畏手畏脚,患得患失。但28岁这一年,我能感受到在某个时间节点我踏在主流社会里的那只脚抬起来了,我不知道是我主动抬起来的还是另一只探索的脚已经走的太远所以被迫抬起,但我有一种终于摆脱了什么的轻松感,也有一种回不去了的坚定感。我只能义无反顾地在成为自己的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了,而这条道路没有任何的参考维度,我也没有办法再成为任何人。所以,peer pressure这个概念也不复存在。
Di: 去年的独自旅行使我成功地摆脱了许多焦虑感。尤其是住在北卡乡间慢生活的那个月,我不再被困在时间总是不够用的阴影里,不再一边急于将自己的一天填满,一边不安着有太多事情还没完成。很神奇,曾被同辈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儿的我在28岁这一年,终于逃离了它。我觉得这两年的我真的不像25、26岁时那样焦虑了。
一个tip给大家:我的焦虑指数降低也许与我放弃做长远规划,只专注在眼前的具象目标有关。大概一年多前开始我不再对人生立下任何长远目标和计划了,因为明白了百分之九十的“远虑”都是无任何用处的,毕竟随便一个黑天鹅事件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像是新冠的出现,强迫许多人在回国与这里之间做出选择。我在纽约的许多朋友都因疫情在2020和2021年仓促回国了——试问在新冠之前,谁能预想到他们会这样突然的离开?
于是我总是和人说,我只计划未来半年到一年半之间的事儿。我只想着,例如下半年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旅行计划是什么,然后提前做准备,一点一点的在这半年间实现它。若只是看着长远的抽象愿景,人很容易陷入空想而不行动的迷茫和目标漫漫无期的焦虑之中。
秀子:#活在当下
前一段时间一个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叔叔,是某大厂的高管。于是以探求职业发展为名约了那位叔叔聊了聊天。聊下来感觉远不止是职业,而更多的是生活甚至是生命的课题。在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我说:“常常我们会有一个理想的生活,然后想要朝着那个目标前进,但想法时常会改变,如果我今天觉得理想的生活一年后就不那么理想了怎么办?”
他回答说:“哪有什么理想的生活,生活就是生活。”
我觉得他的这个回答从很多层面点醒了我,没有一定要成就的理想生活,人的欲望也许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生就是苦乐参半的,所谓理想的生活也都只是自我的一些执着和并不那么睿智的头脑假象的场景。理想的生活也为我们制造了一个虚幻的未来,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当下拽走,这样的日子我们既失去了当下,也获得不了未来。
从今年开始,我也是真正开始认真地生活。我打扫自己的房间,让自己所处的空间总是保持一种清新整洁的状态。我专心地烘焙,沉浸在面粉在遇到一系列伙伴后变成面包的旅程中。我一有机会就去爬山,去公园,去湖边,去触摸草和树,感受风和沙。我也认真陪伴和照顾Maya(我的狗狗),带她散步,给她找朋友。我不再执着于理想的生活,也不恐惧和焦虑未知的未来,开始觉察和感知之后,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开始有了意义。

#Peaceiseverystep
Peace一直是我生活、工作和一切的一个主题词。什么是和平?如何达成和平?作为个体又能做些什么?很多时候我都会思考这些问题,有的时候在疫情、战乱的大环境下也会觉得无能为力。但前一段时间读完了一行禅师的《Peace is Every Step》后,有一种顿悟,感觉一下子把我从之前在读国际和平研究生时候那个绝望无助的自己解救了出来。我发现我一直没有真的承担起自己作为一个peace messenger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以个体力量微乎其微为借口而试图从外界寻求切入口。但如果我自己不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实践我所理解的peace,那又有什么资格去谈论这个世界的和平路径呢?
这个被污染的世界源自我们被污染的意识。保护地球之前先要保护和恢复我们的意识。我想要提升我的敏锐度,扩大我的慈悲心,我想要从对自己慈悲,对周围的小动物和环境慈悲,对周围的朋友和陌生人慈悲做起。我想要成为一个有能力去真的爱的人,那种不胆怯、不恐惧、不畏手畏脚、不计较得失的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很开心我的28岁我开始选择承担。

我要把一行禅师安利给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不管是读他写的书还是去看他的视频,抑或是下载Plum village的APP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 总之我相信,不管是人生的哪个阶段,或者是想要探寻着怎样的方向,一行禅师的教导一定能够给到你一些启发。
再分享一句他的quote,希望每个人早上醒来都不要忘记:
“Waking up this morning, I smile. Twenty-four brand new hours are before me. I vow to live fully in each moment and to look at all beings with eyes of compassion.”
Di: 28岁的我很想努力的看清自己,可是偏偏还是不懂自己。似乎我身边的同龄女生朋友这一年的主题都离不开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认识自己。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开始窥探“天意”,比如秀子和我都去看了星盘,比如去年和好友eva在波特兰旅行,她花了六十美金在闹市一角测塔罗牌。
我们越来越倾向命理之说,无非是想在人生中找一些指引,尤其是面对那些自己无法做出的选择,例如回国与否、该放弃还是坚持一件事。28岁的我似乎还是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越来越清楚我不想要什么。挺好的,只要把不想要的剔除干净,剩下的就是心之所向。via negativa。
我在去年的独自旅行中思考了许多。我流转于不同城市生活,只是在考虑我未来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曾以为我这辈子都离不开大都市,曾以为我向往的是《欲望都市》里那样的精致和美丽;最后发现那不过是因为过去我只在纽约生活过,殊不知还有其他多元的选择存在。住在乡下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并不比住在都市的摩天大楼里无趣。旅行使我亲近自然,也明白了我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那时我知道,我想要的是最简简单单的生活,我不会再回去纽约了。
28岁这一年我真正的觉得自己长大了。孩子气和会依赖的一面越来越少,现在我可以有把握的说,我是个成熟、坚强的独立女性了。一个很显著的变化是,我真的很少哭了。比起25、26岁时我动不动就抹眼泪,28岁,我只在乎那么一点点人和事,只想由着自己的心,于是很少委屈。整体来说,这是做减法的一年,但是less is more。
却也分外怀念过去——果真人年纪越大就越怀旧?前一阵儿我在家看了部韩剧叫作《二十五,二十一》。看完以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很不好,每晚都emo。我室友听着我边讲剧情边抹眼泪,忍不住问我:“明明知道是be,你为什么还非要看?我年纪大了,这两年真是完全看不得这样收场的剧。”

我说是太能感同身受了。我太太太想回到那个青春和热血的年纪了。28岁结束前的一周,我躺在床上思考着新一岁的生日愿望。我默念,我可以许愿穿越回到十几岁的时候吗?不知不觉眼泪就落在枕头上。我苦笑着自己真傻,谁会许这样的生日愿望呢?隔了几天我和秀子、搞姐说了这件事——我问她们:如果有穿越的机会,你们会想回到过去吗?
她们摇头。秀子说现在是她活得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越来越了解自己。搞姐问,你想回到什么时候呢?
我想了想说,是19岁步入20岁的时候。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离开象牙塔、开始对未来迷茫和困惑前的最后时刻,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候。那一年我春风得意,风光无限,拥有全世界把我捧在手心里的爱和呵护。我的生活被包裹在粉红色的气泡里,只有着细碎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却没有真正的灰暗。那时的我那样青春、那样美丽、那样天真无邪,无瑕到可以令任何人为我倾心,我也理所当然地接受和索取着所有爱。那时的我以为自己拥有全世界,可以成为任何想要成为的人;那时的我真真正正地活在当下,眼里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那一刻。
我赞同秀子说的,如今我越发认识自己,对人生也越发有左右的力量和安全感。可也是从20岁以后,我逐渐看到自己的渺小、无奈、力不能及......明白了平凡的我们,世界其实都是局限的......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穿越回过去。我只是太想再经历一回无酒而醉的青春罢了。
秀子:终于时隔五年后我又谈了一场正儿八经的恋爱。虽然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我会觉得这是一次非常酣畅淋漓的体验。快乐是真快乐,痛苦也是真痛苦,喜欢是真喜欢,不舍也是真不舍。因为喜欢而奋不顾身,也因为爱而愿意放手。
这是一段开始与结束同样迅速不拖泥带水的一段关系,也是一段可以完全敞开心扉没有猜忌无比坦诚的关系,是一段有足够的信任愿意去把每一个hard conversation聊透彻的关系,也是一段在一起时真觉得契合,分开后也真觉得对彼此都更好的关系。
我感恩他的存在,让我的世界又扩大了一些。我能看到他真诚善良的心,也能看到他被困住的部分。我常常惊讶钦佩他的能量,有时候也会被那样的一种能量场影响到心神不宁。这段关系让我重新审视爱情、关系、承诺、自由与信任。
前一阵跟我的好朋友M视频的时候,她跟我说她的老公前一段时间对她说:“My feelings have changed, I don't feel that kind of love for you anymore.”(我对你的感觉变了,我没有以前那种爱恋的感觉了。)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突然的,她一直对于她们的婚姻很有信心,而这样一瞬间的改变让人诧异、手足无措。
我自己刚结束的这段关系和我好朋友的婚姻都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呢?承诺的意义又是什么?即使非常清晰地明白任何一段关系的组建都是两个人共同选择的结果,这里面不应该有任何强求,每个人都有随时可以离开的自由。那我们在最初进入关系的时候相信的又是什么呢?还是其实我们并没有真的主动选择,而是被情绪蒙蔽,或者被无意识的认知推了进去?爱情真的太神奇了,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而走的时候也让人回不过神。我想,也许只有当荷尔蒙褪去之时,才是真正的有意识地爱的开始。
好想体验一把在爱情里心也是自由的感觉呀!
Di:去年我在旅途中的一架飞机上重温了《阿凡达》,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最珍贵的表白原来是“ I see you”—— 是我看见了你,面具之下最内核、最本真的那个你。那天的我极受触动,猛然认识到我过去在纽约的恋情的痛点——我从来都不觉得我被真正的看见过。当我前任和我说我不坚强的时候,那一刻我想,哦,原来他一点都不了解我。

再后来,别人问我你找对象的标准是什么?我心里想的总是——首先他得读我的文章,最起码要有想了解我的心嘛!
想起之前一个朋友给我测星盘,他说我上升和月亮都是水瓶,这辈子注定是“曲高和寡”。我问那是什么意思?他说,懂你的人难找。
那时我还不以为然。28岁这一年,总算明白了廖一梅的《柔软》——“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25、26岁的时候,我对恋爱和婚姻还有些焦虑,如今倒是一点都不焦虑了。我很享受现在自得的生活,并不愿意为了所谓的世俗标准而迫使自己改变,更何况这套标准还距我半个地球之远。我发现一个人年纪的增长及自我安全感的构建与对另一半的需求感可能是成反比的。年轻一点的时候,你渴望从另一半身上找补些什么,就好像几年前的我会想要一位成熟一些、能“引领”我的对象,但那不过是因为当时的我对未来太过迷茫和困惑,便想寻个捷径罢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年纪小的时候我们的择偶标准通常会更具体和多得多,无非是因那时候自我更不足;相反,成熟以后,我们越来越自足、从他人身上需要的也越来越少,于是择偶的标准就变得越来越形而上,比如“了解”。
一旦你的标准变得形而上,你就距离步入婚姻日渐遥远了......几个月前我回纽约出差,晚上住在eva家。我们俩大半夜躺在床上夜聊: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那么轻易地结婚呢?何以对于我们而言,就这样难呢?
讨论到后来,我说,也许是我们把婚姻看得太重了。我们总想着结婚就是一个永恒的happy ending,像童话里的最后一幕,婚礼的马车标志着爱情故事的圆满落幕。可真相是——结婚和happy ending一点关系都没有嘛,不然现代社会的离婚率为什么会那么高!我打趣着说,也许我们俩要做的,就是把离婚看的稀松平常,一旦你接受了离婚和分手没什么区别这个设定后,那么结婚很容易嘛!过不下去就离,就像你谈恋爱和分手一样。当然财产公证婚前得做好。
最后,28岁的我,还是放不下对“the one”的执念。是我太傻还是太浪漫,我还在等一个命中注定。
秀子:有一本叫《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的书里面讲到,这个世界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finite的游戏,另一种是infinite的。
"A finite game is played for the purpose of wining, and infinite game for the purpose of continuing the play."
我在投资公司实习时短暂地感受到了商业世界的游戏场,对于享受竞争喜欢赢的高智商精英来说,那是一个充满诱惑力和挑战的游戏。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finite game。游戏规则明确,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有确定的玩家,也有输赢的判定。TA们在游戏中目标明确,执念很强,偶尔也会把自己的执念包装成梦想和推动世界变好的力量。而我玩不了这个游戏,我不喜欢竞争也不喜欢赢,我没有可供包装的梦想,我也仍然在探索什么是推动世界变好的力量。我想要玩的游戏是infinite的,因为我只是想要一直一直在里面体验,感受,不用有输赢高下的判定。
一行禅师在Peace is Every Step里面提到:
“Do not live with a vocation that is harmful to humans and nature. Do not invest in companies that deprive others of their chance to live. Select a vocation that helps realize your ideals of compassion.”
之前的年度回顾还信誓旦旦地写了职业规划,我现在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职业规划了。或者说从自我认知的角度觉得没有必要再进行职业规划了。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了。我只想要做能够让我更接近真实世界和真实自我的工作。这个渴望太过强烈所以我的工作必须也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机会。我如今做着与这个世界的弱者相关的工作,这会时刻提醒我保持谦卑,保持对弱者的关注,了解这个世界的苦难,并不断扩大我的慈悲心。我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同事一起工作,这会让我时刻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拥有开放的心态,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这些与我都非常重要,远比升职加薪管理多少人的团队要重要的太多了。所以只要时刻感受着自己是否能在工作中也愈发贴近自己的内心,我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正确的职业道路上。
Di: 没有什么很长远的规划,我说了,我只计划一年半以内的事情。三月我刚升职一次,未来一年半的规划,就是再升职一次,并继续在工作上尽可能地学习和成长。拿到I-140后我会再考虑是换工作还是如何。我有很多关于未来职业路径和副业的想法,但都需要建立在我先拿到绿卡的基础上。所以眼前我的关注是升职加薪和职场成长。
秀子: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为期5天的一个body cleanse~5天中四天时间只吃水果,中间的一天只喝水。

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轻断食,从第一天刚感受到一点点饿的时候就觉得难以忍受到后来肠胃空空时也没有一定要填满它的欲望,只觉得头脑清醒身体轻盈,也给了肠胃一次休息的机会。五天下来很舒服!我也是从近一年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从今年开始吃纯净素,吃新鲜的蔬果,尽可能吃简单未加工的天然食物。饮食的变化对于整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吃纯净素以后我再也没有过food coma,心情变得更加愉悦,情绪大多数时候都更加平缓。并且切实感受到自己五官五感都变得更加敏锐,我对于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状态的察觉力都变得更强。我也开始系统地健身,最近两个月已经上了快三十节的普拉提。我非常喜欢普拉提核心床,并且有一个非常棒的教练,每一次都被虐的很惨,但那一个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并且身体有所突破都让我特别开心。
我会继续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吃快乐的食物,过贴近自然的生活!
Di: 拜疫情所赐,这两年我变得十分热爱运动(毕竟少了许多别的事可做)。我以前也运动,但确实是从疫情开始后真正热爱上健身和户外。28岁这一年,我有始有终地每周健身四次左右(以芭蕾、瑜伽和攀岩为主)。
饮食上讲我其实比以前放松了很多,是对自己宽容了许多。现在回看我25岁那一年的健康计划(如下),我自己都觉得夸张——也侧面反映了那一年我对于衰老这件事有多少焦虑感。
- 戒糖。在听说糖最加速衰老后,我已经努力在杜绝一切甜食了。现在连做饭也不会放任何白糖。
- 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 相比于以前是喝一杯温水 -- 现在是切一片柠檬做一杯蜂蜜柠檬温水喝。每天睡前仍会喝温牛奶(这个是我从小到大的习惯)。
- 每周煲八宝粥吃三至四次,煲鸡汤/牛尾汤/鱼汤/羊肉汤/老鸭汤其一最少一次。
- 每周最少游泳三次。
- 周期性上舞蹈课活动筋骨。(这个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新习惯,从大学起我就是这样了)
- 每晚拉筋压腿,做简单的运动。
- 每周最多外食3次,平日早中晚都是自己做饭(我上班一直是会带便当)。现在朋友叫我出去吃饭我老是回答说你来我家吃吧我给你做...
-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接满一大壶水(2000cc),然后下班前喝完。
- 替换了主食。因为听说白米不健康,我已经把自己饮食结构中的主食换做了相对较健康的棕(糙)米。
- 每天会很认真的思考自己的饮食结构,去想今天吃什么是对的。会保证每天吃绿叶蔬菜和肉类(我妈特别受不了我每天吃水煮青菜)。保证每周吃虾和三文鱼的次数(因为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omega 3 )。
- 为了补充胶原蛋白每一到两周炖一次猪脚。(但其实猪脚脂肪含量也很高,就是利弊各半应当说)
- 控制食量。现在会有意的“正常化”自己的食量。因为我太能吃了...我吃饭简直是以盆为单位,导致每次我妈在吃饭时间和我微信都是在劝我别吃了。
- 开始吃维生素综合。这次黑五我又买了鱼油和葡萄籽。我身边很多朋友一直在吃胶原蛋白,我还没有吃,因为还持着怀疑态度 -- 之前有在知乎上看到说胶原蛋白是不能通过那种方式吸收的(所以我选择了猪脚)。至于我为什么开始关注胶原蛋白 -- 这就又要说起peer pressure。有次我好友来我家吃饭,她跟我说她开始吃胶原蛋白因为她发现她同事一直在吃。又一次我去我好朋友家,看到她在厨房抓了一把药,我问她你吃的啥,她说胶原蛋白,我室友都吃好久了。你看吧,这就是女孩子的peer pressure,因为身边有人在吃自己也就害怕不吃会老得快,摊手。
28岁这一年,我坚持做到的只有1、5、6、7、8。我再也不想吃糙米了......白米饭它不香吗?我爱碳水!毕竟不吃甜食、避免辛辣刺激、不饮酒、不抽烟、不喝饮料和咖啡、不熬夜、不吃外卖、每天运动的我在健康层面上已经打败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我很满意自己28岁的身体状态。
秀子:天哪,写着写着真的快要30了!我希望自己越来越接近Peace的化身~我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够继续增长,我希望更认真地承担生命赋予给我角色,成为一名更好的朋友、更好的工作伙伴、更好的女儿、更好的孙辈。继续成长、继续体会、继续保持善意、继续真实地活下去吧~
Di: 感觉写25岁对30岁的畅想还是昨天,没想到一眨眼真的就快30岁了!在26岁那年的文章里,我写说我挺有信心会在30岁前结婚。不好意思,我现在对于30岁前结婚的信心为零,我觉得我不可能会在30岁前结婚的啊哈哈。我的30岁能够保持现在的状态我就很满意了。我现在自得其乐,所以没有什么过多期待的。我就继续加油,再接再厉吧!
如果你还没有关注我:

这些上文里提到的文章,你可能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