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乱糟糟,愿你都安好

亲爱的若嘉,
时间似乎过得很快,你就两岁了,一个那么小的小不点,突然就蹦蹦跳跳叽叽喳喳了;时间似乎又过得很慢,你才两岁,养育你的过程并不轻松,有时候觉得过了很多年。
1. 不要做一个贪心的妈妈
这一年的上半年依旧是鸡飞蛋打、心力交瘁,我依旧每日都处于浑浑噩噩中,每晚陪你睡觉的爸比也几近猝死,尽管每日我们都在互相拥抱鼓励,还是觉得这日子实在是太艰难了。
一岁半似乎是个转折点,你被某专家确认属于慢性过敏体质,虽然她建议更换的特殊奶粉和中西药都作用不明显,但还是感谢她让我育儿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我不再依赖于传说中的各种儿科专家,丢掉了他们建议的各种药物,看了很多书籍和医学文献,其中《免疫功能90天复原方案》、《吃土》、《功能医院概论》、《过敏原来可以根治》、《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阿德勒心理学》对我触动很大,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粗算下来可能有一两百本,不过你印象最深的估计是前两本,因为那几日,你总是跑去我床头翻看它们,然后一遍一遍问我这是什么,兴致来了还会指着我的划线部分让我读给你听,调皮起来还会拿着笔在这里那里勾勾画画。瞧瞧,你是个多么爱学习的孩子啊。
你其实已经很棒了,我却总是很焦虑,我自小成长环境复杂,性格诸多缺陷,总是担心养育不好你,又因你是过敏体质,养育过程各种问题不断,我总是有深深的挫败和无奈感,虽然看了几百本育儿书和纪录片,但是依然每日都在反省自己,每天都告诫自己不要做一个贪心的妈妈,不要以他人的标准去养育和要求你,你平安快乐地活着,就是最好的结果。
2. 不必迎合世界的标准 你就是你啊
另外有一件事,我想向你检讨自己,我时常焦虑你的体型,一岁半之前你总是反复生病,加上过敏,肠道无法吸收大量高蛋白,整个人都偏瘦小,每次去儿保检查面对各种婴儿标准、成长数据,我都倍感压力,小区与你时常玩耍的周周又是个大高个(嗯,猛超大他一岁宝宝的那种),因这事我时常寝食难安,总担心你落后别人太多。
也许是我的焦虑太过明显,有一天爸爸告诉我,你睡觉时与他说,baby睡觉觉长高高长壮壮,听完我十分愧疚,也开始反省自己,在未来,标准化考试和社会衡量惯例会给你制定更多的指标、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比较,到时候,你扛得住吗?或者说我能扛得住吗?
真的很抱歉,我不应该以所谓的标准身高标准体重去要求你。你就是你啊,你是我独一无二的小宝贝啊,你无需因高大强壮、聪明伶俐、能言善辩而去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你不必去迎合他人的标准,你做好你自己就行,而我的责任就是帮助你去竭尽全力绽放真正的自己。
3. 选择 是拥有自由生存的一种能力
在这两年中,我好像并没有刻意去教会你什么东西,更多的是去引导你自己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意见,从而进行选择。我记得看过一个心理学教授的纪录片,他说作为父母,我们今天教会孩子的所有东西,明天都可能会过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培养他们自由生存的能力和责任,这样不管把他放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当中,他都能在那个环境当中活下来,并迅速建立自我的社会支持系统,然后在这个系统里面活得很开心。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相处过程中,我很少强调这不行那不许,我经常鼓励你去试一试,你想想要怎么办,我希望你多经历,多尝试,这样你才会思考,会成长。从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我总是会先问你的意见,比如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看什么书,出门要带什么,在外面想去哪里玩,玩具收拾摆放在哪里.......你在积累了很多“选择”的经验后,也慢慢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是可以做决定的,你变得越来越自立了,当然,这有时真的很考验我的忍耐力,比如那天你坚持选了一双姜黄袜子配粉色凉鞋,我也只能违心的说:“眼光真是不错啊”!

4. 学会做饭 也是人生必需的修行
我从不对你寄托过多期望,但是近几年各种天灾人祸不断,我又总是担心你的未来,所以想对你提一点小要求,希望你最好能学会做饭,无论将来发生什么(封城封小区了、失恋了、失业了、生病了、离婚了、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了......),你都可以自己做点自己想吃的,在人生很多艰难的时刻,系上围裙,做上一些自己想吃的东西,它会给你带去莫大的安慰,这一点妈妈深有体会。
关于学做饭的问题,我还想到很久之前看到的一部电影——《小花的味噌汤》,电影主要讲述一位身患绝症的妈妈在最后的时间里,努力教会五岁的女儿做味噌汤,她希望离开以后女儿可以照顾好自己,也希望女儿多喝这款养生汤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上一次做手术时,我总是担心自己术后病检出来是恶性,还没来得及教会你做饭就离开了。还有去年看的《两个人的晚餐》(看完哭得稀里哗啦)和最近看的《我离开之后》,都与妈妈教女儿做饭有关,如果可以,妈妈希望你以后可以看看这两本书。
令妈妈非常高兴的是,你似乎对做饭天生就很感兴趣,自你一岁半开始,就经常与我一起做蛋糕,一起剥豌豆,偶尔踩着凳子在灶台挥舞锅铲,碰上今年疫情封闭,我们还一起发了豆芽,种了小葱蒜苗菠菜……妈妈看好你,很有大厨潜质哦!


5.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恭喜你,你好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兴趣爱好——阅读,这可能有点我的功劳,因为我给你买了很多书(主要是担心你把我的那些书玩坏了),吃饭时也时常与你分享我近期在看得一些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真的喜欢,不然我如何熏陶也都是无用功。
我记得一岁半时,你踩着小板凳到书架上拿了《人类简史》给我,然后一遍又一遍让我教你读人类简史四个字,读一遍我们俩就在那哈哈大笑,那时我觉得你这姑娘挺有品味的,立马把我爱看的《哲学简史》拿了下来,你瞄了一眼就随手扔一旁了,我只能又感叹你果然还是个不识货的,还认识不到哲学的美好。

相信妈妈,等你长大之后,你会爱上哲学的,因为它永远不会让你失望。当你在这神秘而晦暗的世界行走久了,你会遇到种种困扰你的问题,它将帮助你开解自己的无知,它将给予你勇气,也教你适时退避。希望你有一天你能体会到妈妈说得这些话。
也许随着你慢慢长大,你对阅读的热情会一点点退却,但是如果可以,妈妈还是希望你能一直坚持下去,长大后你会发现,在无数个你独自一人的夜晚,它将会是你最忠实的伙伴,再长大一些,也许你能体会到它将是你生活中的一所避难所。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书中提到,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暂时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哭与“不幸”。阅读虽然不能解决饥饿之苦,也不能完全平息爱而不得的忧伤,但是当你遭遇苦难时,它能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世外桃源。
6. 我们虽不同但平等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年长就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是命令孩子,冲孩子发火。别说训斥孩子,表扬、评价孩子也应该尽量避免。只有认同、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关于这方面我有在努力,但做的还是远远不够。
自你一岁半之后,我开始尝试把你当作大人来进行沟通,大部分关于你的事我都是先询问你的意见,尽量遵循和尊重你的想法,比如家里那个新买的粉色吹风机就是你强烈要求购买得(其实我更喜欢白色);你撒泼大哭时,我也会耐心跟你沟通,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能如你所愿,如果委屈想哭可以尽情放肆大哭,因为长大后我们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哭泣了;有时候你碰上某个人某件事害怕了,我会抱着你轻轻安抚,与你说恐惧并不是件坏事,也并不丢脸,我也会告诉你我害怕打雷,害怕老鼠......一开始大部分时候你都是蒙圈状态盯着我,如今倒是会开始逐渐反馈,常常嚷嚷着baby不哭唧唧了,baby要沟通要聊天。
我虽尽力平等去对待你,但是偶尔还是会忍不住冲你发火,比如你把花盆里的土都故意撒到地毯上那次,我暴怒的都想跟你打一架了,还有我可能有点太喜欢对你吹彩虹屁了,可是你在我心中真的是很棒很棒啊,每天都想夸你一万遍。
7.我爱你 是为了终有一天会离开你
最后,妈妈爱你,在这一年,我可能才真正开始体会到什么叫母爱,什么叫亲子之爱。心理学家贺岭峰教授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相互关系的亲密和融合,只有亲子之爱不是,亲子之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离————我爱他,是为了离开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爱和分离的修行,现在和未来的每一天,我希望都能让感受到浓浓的爱,我希望当有一天你要离开我时,我给你的爱是你携带着的最有用的行囊,我希望等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给你的爱能成为你的支撑,它能让你活得更好、更幸福。
亲爱的若嘉,我期盼你能不受世俗标准约束、绽放自我,自己也不必须不断突破思维束缚,挑战自我;我期盼你具备自由生存能力,自己也必须不断修炼独立自主能力;我期盼你身心健康,自己也必须不断加强身体和心理锻炼。
我对你的期待,即是对我自己的期待。所谓养育,其实先需要妈妈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女儿便会有方向,所以,我得先把自己做好来。
希望我们能够相互搀扶,相互鼓励,一起加油吧!
疲惫不堪写于202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