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失衡与重构——海上星槎
屋外下着瓢盆大雨,
屋内的我们望着墙壁。
窗外的人们各自逃离,
窗内的人们只余叹息。
——《海上舟楫》kk
顺着时代的浪潮,我眼望着世界,存于世界,知于世界。外面的志愿者仍然忙碌着,要么单车,要么步行,送着屋内人渴望的一份份晚餐,雨中的灰暗与他们亮白的身姿交织在一起,在潮湿中多了些许暖意。我在心中为这些人祈祷,因为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理解他们的忙碌与不易。在这饥饿与无奈中,我的思绪飘向了时间长河的前端,浮浮沉沉,回溯些捡到的吉光片羽。
时至今日已经接近四月的尾声,距离封校已经一月多了。我清晰的记得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3月13日,一个是4月4日。第一个日子来得猝不及防,当时正与L在物色二手冰箱,前往一个群里朋友的宿舍中,却发现那台冰箱是11年的型号,要价还颇高。我们当时觉得斯是不值,便想让同城的快递送一个过来,但正想订货却发现时间上来不及了。于是只能作罢,但之后的日子里,水果、豆浆等未能吃完的东西,只能在痛惜之中走向腐烂,便又开始回想为何不早做打算。令人欣慰的是,在尚能外出时与舍友们一起去吃了顿老北京火锅,因为时久不吃小龙虾,便加了一道小龙虾。最让人回味的是当时的酸梅汤,做得好极了,虽是送的样式,但味道冷冽酸甜,爽口回甘,没有浊物的涩口与甜腻。觉得不过瘾的大家,在送完之后又点了一次。感谢这次的决定,我在很久之后的深夜里,饥饿难耐之中回想到品尝的美食,它一次次满足了我的想象。当年看曹孟德望梅止渴,觉得只是书里提炼的故事,当不得真,却未曾想自己有一天也会因为美味而回忆如此长久,味蕾上的绽放与生命中的体验混为一体,交杂成不分你我的珍贵“梅子”。
后来虽失却了外出的选择,但也还有校内的一方清净,三尺竹翠尚能挥舞林间。当时尚且过着有快递的生活,倒也不觉得很苦。有些事情与东西就是这样,在拥有时总觉得习以为常,在失去之后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这本是极为平常的道理,不需要再说,但在不同的事物上重现却又让人切身体会。于是在光草,在假山,在思园,在静园,我像是成为了熟知空间的他者(the other),感受着常见天地的新意。一花草,一树木,一楼牌,一狸奴。都成为我捕捉的视角,推钟推过,且行且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没有几天了,在封楼前的一夜,正常生活的倒计时已经开始,当时L拉着我去全家采购,因为之前封楼的传言屡有听闻,虽每次都采买了一些东西,但大多是几天的量,且一大部分成为夜宵,残存无多。出于谨慎,我又一次和L去买了,当时正犹豫是否要多买一些,但是店员跟我们说,真不知道你们学生在买些什么,我们每天都在上班。上头也完全没有通知。听店员的话,我还是采买和之前一样的量。谁知道,狼来了,狼真的来了,封楼真的来了。
于是生活的节奏兀然打乱,一开始封楼的几天,尚且处于一种新鲜感中,对新的制度与形式也在一种适应期,余粮尚且充足。后来封楼后的一周到两周内,即04.11——04.18,处于一种心理状态不太稳定的时期,因为学习节奏的打乱,分区空间的影响,以及外界各种负面消息的轰炸之下,也曾陷入到一种“失序”状态中,于学习则丧失了原本的规划与节奏,于生活也没有多好的适应。但时间总能磨平人的慌乱与“失序”。封楼第二、三周以来,该学习的还是要学习,该生活的也还是要生活,效率虽无法赶上之前,但好歹比“失序”期间好上不少。于我而言,较为困难的事情在于对一件事情维持较长与集中的精力,因为外界的手机与消息,抗原检测、收发阅读材料、论文评议与读书会,我似乎总是在连轴转,但对一件事情的集中度比之前下降了很多,这是比较遗憾的事情,后续目标在于对时间做进一步的分区规划与学习分区的界定。
尤其是Wechat的信息流、某乎等软件很容易放大自己的焦虑,将自己牵扯进情感上的内耗之中,生活与学习上的既有目标往往因此而受到阻挠。虽然有不少同学放弃阅读材料,但于我而言还是有那么一种倔强在其中,在这其中也试着系统化的进行一些事情。用仇老师的话讲,青年学人在这其中要着力于训练自己的慎独与勤勉。我虽未必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但致力于向这个方向努力。如果能完成这一目标,那么在正常时期的抗干扰与稳定节奏的能力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感知痛苦是人文学者的宿命——仇师
那么如果从内心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在这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什么是我们能把握的?我们能做什么?于我而言,我做了志愿者,希望为这不确定世界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仍然在思考,在学习,在写作,我希望能从纷繁琐碎的世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确定性。我当然同情在这次事件中不幸的人们,但我也在思考我自己能在这次事件中收获什么,是对既有情况无止境的詈骂吗?还是对未来抱有十分乐观的相信?我想,我能最大理解的是,时代浪潮下的不同个体与集体,社会不同剖面在失序面前的回声、复沓与消散。社会唯有在失序中,才会透露它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展现一些本质特点,这种特点本身即是它自我完成与再造的模式之一。丸田真男认为存在一种“执拗的低音”,总是在不同时代中扮演一种底色。我想这一次的事件多多少少让我开始真正思考话语与现实间的差距,同一地区不同分区的复杂性,变乱中的不同角色,不同行为。尤其是既有研究常常忽视的微弱的民间组织度在不断细化的过程,分级制与责任制的不断确立。常态——失范——新常态的变化过程。其中对于不同地区被淹没的声音,他们的诉求与需要,尤其对于失明人群在这一事件中的处境,则给予我极大的震撼。他们怎么办?他们是正常人群的边缘,但他们也确确实实是人,他们也应当有自己的选择,他们不应当一包清水挂面吃一周。这是任何一个人所应拥有的恻隐之心所不能接受的。
也许,相比以前那种大而上的宏观研究,我会觉得更为贴近普通人的研究更有意义,他们才是时代下的尾音,也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这不代表就全然抛弃之间的取向,上层机制的选择依然重要,但这也的机制转变中,民的反映与选择,无奈与颠沛,反作用于上层机制。路线转变与预案未设的代价真真切切的作用于下层。除了社会面的变化,于我自己,我也十分感谢这段时间内问候我的家人与朋友(尤其是睿宝)。他们在情感上鼓励与倾听对我而言功莫大焉,对于我而言,他们也是我在不确定世界中的锚,是我仍然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重要原因。
最后,最近的确诊人数在不断下降之中,社会面阳性也在不断减少,学校也在逐步开放,希望未来的我们可以早日回到正常。我也相信,经历此次事件的我们将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平常”与家人朋友。
风雨也许很大
世界也许很糟
灰烬、绝望总在交织
渺小的人呐
在亘古天地之间
脆弱无力
但无毁的心与意志
总是不屈
——《海上舟楫》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