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集旅行感知——《重庆古镇的安然时光》24 云安古镇:我心安处是故乡
常听人说起“浮生若寒,浮生如梦”。只有在梦里,凭栏远眺的山水才会含笑如故,极目长天的夕阳才会温暖如初。只有在梦里,时光才不会老去,岁月也不会荒芜。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剪不断的乡愁和理还乱的心境,全拜云安古镇所赐。

这样的心情十分复杂。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那个曾经因盐而立,因盐而兴的云安古镇,永远淹没在了长江之下。所以,这是一个十分让人伤感和念想的古镇。

历史上的云安古镇,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工业古镇,也是三峡库区历史文化古镇。隶属重庆市云阳县管辖,距重庆主城三百多公里,距云阳县城约四十公里。原来的云安古镇方圆虽不足两平方公里,但却有着比四川自贡还早200多年的制盐历史,是川盐济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06年开始,云安就揭开了汲卤煮盐的历史帷幕。从此后,便几度磨难、几度兴衰。直到抗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川盐济楚,云安古镇才汇聚了上万的工人和居民,使盐业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扩张。彼时的云安,再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写下的“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盛世景象。特别是在清康乾时期,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的人纷纷入川开盐,云安当时有商号300多家,成为了川东重要工商业重镇,富甲一方的“银窝场”。所以,就有了“乡里妹儿快快长,长大嫁到云安厂,三天牙祭七天膀,十天半月还关饷”的童谣。附近乡镇的女子,都以嫁到云安这个“银窝场”为荣。以此又可想见,娶到了云安的女子,又会是怎样的幸福。所以,云安曾经的繁华有据可查。

自北奔流而来的汤溪河在纵切铁峰山脉中段云安背斜的两岭一槽时,进入了一个菱形的山间谷地,河道在谷地又切割出了低缓的河流阶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云安古镇所在地。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大将樊哙在云安射猎,追逐一只白兔时,发现了一口盐泉,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白兔井。这是云安盐场巨大的精神支撑。同时,白兔井也是中国最古老、使用寿命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径浅井,在我国的盐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既为古镇,历史上的云安当然少不了古建筑。文昌宫重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是三进式四合院宫殿,砖木结构。主要供奉文昌帝君。东岳庙原址在紫金桥居委会境内,面积约300平方米,于清乾隆后期修葺。属重阁宫殿式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主要供奉东岳大帝。帝王宫的原址江西街居委会境内,小地名黄州街。清咸丰年间修建,为湖北黄州同乡会会馆。牮楼原址在箭楼居委会境内白兔井遗址后面。修建于清嘉庆年间,高5层,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外墙门用条石加青砖垒成,里面用木料隔成楼层,层楼之间用木制旋梯沟通,直到顶楼。顶楼为塔式攒尖,覆盖小青瓦,内置大铁钟数口,主要用于报告火警、和报时。




维心学堂创立于清朝晚期维新变法之时时,占地3000余平方米,学堂建筑为一四合大院,三峡水库淹没拆迁前有建筑面积2226平方米。上述的文物遗迹,为云安文化积攒了丰厚的储蓄。虽然因为三峡库区建设,大部分文物已搬到了云阳新县城龙脊岭文化长廊文物园内,但它们曾经见证的云安历史,成了云安人心里最为亲近的所在。

云安是典型的移民城镇,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给古镇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来自同一地域的乡亲,房舍相依,毗邻而居,他们用自己的祖籍地名为街巷命名,寄托乡思。如湖北黄州人聚居的黄州街、江西人聚居的江西街,陕西街等等。为寻求保护,他们以乡情为纽带建立会馆,联合对外,依靠团体的力量守护着各自的利益,形成了古镇特有的社会关系。因此也衍生出了众多的会馆,街巷、庙宇,为云安的文化增添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与会馆交相辉映的是雕梁画栋、极尽奢华的豪宅大院,如唐家大院、郭家大院、汪家大院等等,再加上“九宫十八庙”,在古镇形成了建筑艺术上的“大观园”。

此外,云安古镇还有建于明朝以前的千年古刹滴翠寺,原地址在云安中学左侧半山腰,前临汤溪河,依山而建,占地近10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重阁式建筑体

还有修建于清咸丰年间、原址在杉树林居委会境内宝台上的文峰塔,它为六边形砖木结构,高9层,底座为石,塔身为砖。可惜,在文革时期被破坏,塔层减至7层。塔顶藏有清郭氏刻陈仁锡《大学衍义》木刻版一套,现收藏在云安中学。

两千多年来,云安古镇先后出现了秦末汉初的制盐始祖扶嘉;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也曾在此寓居,并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曾在此设坛讲《周易》;中国第一幅春联也出自云安人辛寅逊之手;一代酿酒名师胡海足,首酿胡记“黍子酒”,更是誉满巴蜀,情满长江。这让云安人津津乐道,并以此为荣。


云安是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大镇。从1999年开始,镇上居民陆续迁到了云阳县新县城。如今的云安古镇,已经被长江淹没了。那古老的盐井、成片的吊脚楼、幽深的青石板巷子、神秘的“九宫十八庙”,都已经从这片土地上消失殆尽。但作为云安古镇的美食代表,云安羊杂,董氏包面,已成现今云阳新城的美食上品。同时,云安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也随着搬迁,进入到了大云阳范畴。

坐断寂寞,重拾喧闹;悲伤过尽,又见欢颜。峰回路转处,落英缤纷时,仍然会想起曾经的云安。云安、云安,我心安处,即是云安。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重庆古镇的安然时光》第二十五章《竹园古镇:捧起落落余晖为君开》。本文为原创作品,请勿盗用与转载。本文所用图片来自头条号文章编辑中的免费正版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