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儒林外史》一:楔子陈大义,名流括全文(上)
正如小说回目所写,本回是整部小说的“楔子”。那么何谓“楔子”?楔子是在古典小说的创作中,放在篇首的引子,用于点明、补充正文,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
《儒林外史》开篇的楔子,写的是明末元初王冕的故事。王冕为何人?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小说里的王冕,和历史上真实的王冕是有所出入的。
小说里的王冕,七岁丧父,母亲做针线活供他读书。到他十岁的时候,王冕母亲拉着儿子掏心掏肺地说了一番真心话:
第一,家里值钱的东西卖的卖当的当,自己做针线活已经供不起他读书了;
第二,老母亲擅作主张把他雇在隔壁秦老汉家放牛,可以挣点小钱,又有现成饭吃。
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经济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说白了就是自家经营好一亩三分地,全家人就都有饭吃了。以种田为主的经济形式,最重要的当然是劳动力了,而且是男性的劳动力。王冕父亲在他七岁的时候就走了,家中自然没有劳力可以经营农活。做针线活的老母亲养饱两个人都难,更别说供王冕读书了。
十岁的王冕也算是知情达理,为了让母亲安心,说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隔天,王冕母亲含泪将王冕送到邻居家放牛。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王冕母亲是含着泪将他送去放牛的。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母亲此时的复杂心情,家里环境确实不行,不然怎么会让一个才十岁的儿童辍学去打童工呢?
放牛的王冕并没有放弃对书籍的渴望,把每日秦老汉给的点心钱,积攒一两个月,到学堂里买几本旧书,放牛的时候把牛拴了,坐在树荫下看书。
到十三四岁时,某一天天气烦躁,王冕在草地上坐着,突然一阵骤雨,大雨过后,一切都像洗过了一般,树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眼前的美景让王冕产生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念头:“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
就在这时,走来三个头戴方巾的人。戴方巾是明清时期读书人的标志。三个人一个胖子,一个胡子,一个瘦子,一边吃鹿肉一边高谈阔论,谈话的内容无非是他们想要攀识危素,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危素是下文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小说里他是一个京官,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不久前才从京师告老还乡,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足见其身份地位。还乡时,危素在各地的门生均来庆贺,胖子的亲家也是危素的门生,所以他也想攀附上这棵大树。为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这些都被王冕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王冕见天晚了,牵了牛回去了。
这段插叙的情节,看似很突兀,其实作用还是挺大的。理解这段情节,首先就要理解这段插叙所表达出来的深层意义。主角三个人是没有类似张三李四这样的名字的,而取代之以胖子、瘦子和胡子,人物被符号化,这就有很强的指代意思了。平时我们所见的人们不就正好是“胖子”、“瘦子”和“胡子”吗? 所以这也就指代了众人。这三类人在做什么?攀附权贵。这样讽刺的味道一下子就上来了,与本回所要敷陈的“大义”相得益彰。这正是吴敬梓讽刺手法的高明之所在。另一处作用,是在小说结构上的。前文讲到王冕热衷看书、喜欢书籍,把点心钱拿去买书,在放牛的时候读书。这是一种很大程度的热爱,下文马上要写他开始画画,而单纯只是看了雨后的一番美景对其热爱画画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还要再让他看一眼世人对权势的丑态,产生对“士”的不屑之心。所以这段情节在推动情节的过度发展,体现人物心境变化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决意要画画的王冕的人生轨迹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下一篇接着聊。
-
我是你叔叔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12 00:38:44
蔡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三:公子比武艺,英雄毁厅堂(上) (1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二: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一: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九: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上)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