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和意识流动画
首先要区分几个概念:1 意识流作为一个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流派,2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类型,3 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形式。
事实上很多作品都只能用3来形容,但是我从语境里看大多数人提到这部动画都讲的是2那个意思,所以我觉得最好先明确一下。
然后就是要搞清楚什么叫3 意识流手法。不是说一个东西难懂晦涩,不说人话看起来很玄学,这就是意识流,其实这是一个很刻板的印象。造成一个作品晦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象征+拼贴的混用(新房常用手法),这更多的是象征而非意识流。
何谓“意识流”手法,其实就是用语言(文学语言 电影语言 动画语言等都算语言)描述人意识活动的过程。人的意识并不是严格理性的,很多时候有很多非理性的想法,而且这种非理性的想法是占多数的,所以当一个作品把这些东西的本来面貌再展现,用人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就很困难。而“流”这个字也是关键,当初Willian James说过,“意识不是片段的连接,它流动不已,用河或流的比喻才能自然描述出来” ,所以不要用点或面的方式去看它,要把自己想象成跳入河中的鱼,抛开“理性”的束缚,首先用心去感受。(也不是不能谈理解,但是那是后来的事,首先需要捕捉第一想法。)
因此判断一个作品是不是用意识流就很明确了,主要就是看它是不是在表现人的意识。(这里的“人”包括作者和角色。)
【此处的难度有二,一是区分表现“意识”还是表现“情节”/“象征”等等其他任何东西;二是这个表面上的语言大多数都非常复杂,很多人到外表的这一步就看不懂了。这两个门槛是没办法解决的,要用这个手法就不能避免,所以意识流难懂也就在这两点。(意识流是难懂,但是难懂的不一定是意识流。这个逻辑可以理解吧。)至于作为读者要怎么跨过这两个门槛,我可以给出几个私人经验,一是多看,阅读量到差不多五百就能隐约感觉到意识流和其他技法的区别了;二是抛掉“故事思维”,不要看什么都注重故事情节,不要老是想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三是面对自己的内心,看到作品心里首先怎么想的,记下来,再对比理性思考后的想法,看看有什么不同。至于相关文艺理论的学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但是作为读者其实也不必强求。】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了。用文学语言怎么表达意识,用动画语言表达意识又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实在太太太大,所以我只能很粗略地讲讲。
(以下写得挺乱的,全为个人理解,不保证绝对正确,以后也可能更改想法,此处只是一个存档。)
意识流作品的核心要素,私以为是【时间】。或者换句话讲,用时间表现意识,用意识表现时间。二者互相的关系最为重要。(至于为什么,和哲学以及精神分析有关,此处不展开)
这里的时间不止是现实生活中的时间,还有心理时间,梦境时间等等。因为时间是单箭头,一去不复返,所以时间制约了现实。但是人的意识却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所以在意识流小说里有很多关于时间的灵活手法:随意更改人物年龄(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中把一个角色的年龄从17岁写成50多岁),文中日期混乱(包括日历和年表不对),多种时态运用(有时候觉得屈折语真是天生适合意识流,汉语在这一点上就少一个技法),时序颠倒,时空交错等等——这里打乱的基本上都是现实时间。至于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主要是表现心理时间,梦境与幻觉主要是表现梦境时间。
上面是文学语言,那动画语言呢?
文学可以这么做也和它的特质有关,即我们看书的时候,是只涉及时间流逝的,而不涉及空间。(而且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区别也很大,此处是语言学以及符号学的问题。。)动画和电影是三维的,有影像和声音,所以它们有它们自己的一套语言。两种没有高下的分别,只是本质不同导致表现方式不同。比如,要转换时空,文学作品里用一句话就行了,而在动画里要用切镜头或者运镜等方式。多一个动作,多一份转隔。
比如《珂赛特的肖像》中比较典型的意识流就是第一话中男主发现杯子里有珂赛特的灵魂那一段。从镜头中可以看出男主内心想法的变化。还有第二话中男主坐在电车上看到珂赛特的那一段。
还有常见的被误用的概念:超现实主义动画,表现主义动画。
这些东西以后有机会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