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读书日
明天就是读书日了,以往的每年都没在意过,但偏偏今年想起来,也不是非要这个时候来点仪式感,也就是弱弱的感慨一下,以前怎么不多读点书,天天追剧,有啥luan用!
家里的书架也不是太大,空间不富裕的情况下,我粗略的点了数,约摸204本,加上之前搬家遗落的,估计小300吧。但前几年买书偏向于外貌,装订封面决定了我想要拥有的冲动,多数是买而不读,所谓“差生文具多”,说的就是我。近年来,买书主要是推荐,之后再加以筛选。
有几种书我是一定不买,鸡汤成功学类,鸳鸯蝴蝶类(言情),人物传记类,滥竽充数类。鸡汤类书籍,我只会反复琢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在我心里,任何成功学作者放现在给大叔提鞋都不配。不喜欢动漫日剧明星,却对日本作家很喜爱,也不知是为什么,推理类的书籍钟爱东野圭吾,入坑的是《恶意》,在我看来这本小说完爆东叔的其他作品,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再拿出来读一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如今已成为现象级的常用词,不知道有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鲁迅的笔锋和芥川龙之介颇为神似,余华的书也是这样,没有太多的形容词和副词,能一个字说明白的绝不多述,反正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这也是我不买大多新进作家书的原因,又不是卖保险,加这么多模棱两可的词句太过罗说拖沓,所以我欣赏不了川端康成,《雪国》我是尽力了,但读到最后我也不明白他要表达个啥。村上春树是我大学时爱看的,第一次以书送朋友生日礼物还是《挪威森林》,书的扉页还写了祝福,也不管合不合时宜,想来有点搞笑。最近没事喜欢看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这本书看着让我产生了猎奇心理,疫情期间也算是居家旅游,因为但凡涉及到地名我都会在网上搜索地图用来比对,渐渐对人文景观有了兴趣,也慢慢意识到为什么以前语文课上老师总是要介绍一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不在同一时空和作者对话就无法与他共情更没有感悟。
之前我会去书店买书,结果去了几次我要的书他们没有,当时我很纳闷,一排排主推书籍少有我认识的作家,我来回找,心想《堂吉诃德》不可能没有,你们今天营销的读书日还是这位作者的忌日,可结果人家就是没有。也好,塞万提斯身前也没想到自己会和莎士比亚死在同一天,更不会计较今天的堂吉诃德到底有没有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