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家庭
我觉得自己的家庭有些特别。
特别之处在于,家庭成员散落各处,皆拥有非常多的自由和很少的束缚,彼此控制和粘度很小。
女儿高考不理想,没上本科线,我们希望她读深圳最好的大专,但她自己坚决选择合作办学的留学。于是,大一自己去了北京,大二下去了新加坡。在外地,我们鞭长莫及,自然是由着她自己安排学习、生活乃至感情,成败皆由她自己承担。
儿子前段时间上网课,我仅在第一周居家办公,后续也得上班,他自己设了很多闹钟提醒自己起床、早读、上课、做作业。早上他不喜欢吃早餐,也由他自己。
我有时候在早读打电话给他问他早读情况,他会不耐烦,觉得我不信任他。于是,我大体只有在他让我给他点餐时响应他的要求,有时候提醒他午休,其余时间不太过问。
但随着时间拉长几周,老师逐渐跟我反馈他的上课时长及作业质量问题。我又加了他的作业需要远程先发给我,我检查处理后帮他提交这个要求。这样,我知道他的知识不达标之处,可以帮他补习一下。后来,作业质量也提高了。幸好,也很快开学了。
老公年后经常长时间出差成都,他不爱接我的电话,也不给我打电话,可能聊久了,我们反而感受到彼此错位但无法满足的负面情绪,甚至误解和生气。
我是亲密需求比较高的人,控制欲交流欲都比较强,但确实过程及结果并不都是好的,在此情况下,也不可能非勉强别人配合到位。只能自己去适应。
信任与不信任比较,只能选择信任;计较与不计较比较,只能选择不计较;
我就照旧做自己的普通工作,刷剧,看新闻刷豆瓣,学编程,做家务和收纳,偶尔与亲人或闺蜜煲电话粥,很多时候可以做自己、服务自己的事!
一个90后女同事经常羡慕我,不用伺候老公,孩子也比较独立,经济与工作压力不大的状态。
也许吧,我拥有更多的自由,少了别人家庭的那种高浓度亲密接触。至于爱、安全感,源于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去适应,多想得开,抓大放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