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穿越时空的共情
查看话题 >梵高与海子:他们生于春天,却背对太阳
1853年3月30日,荷兰的春天郁金香绽放。位于津德尔特乡村的新教牧师家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
他是 文森特·威廉·梵高,一个像春天一样充满热情、天真烂漫的艺术天才。

111年后的春天,在油菜花盛开的安徽查湾村,一个为中国引领诗歌新浪潮的学霸天才出生,并为后人留下吟诵春天的不朽赞诗。
他是15岁考上北京大学的查海生,也是诗人海子。

梵高与海子,一位画家,一位诗人,相隔一个半世纪,他们的人生却又诸多命运般的巧合:

这两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在艺术与诗歌交织的梦境中相遇。读着海子的诗歌,梵高笔下的景致仿佛浮现出诗歌里绚烂的色彩:




除了这些共同之处以外,他们的精神状况也一直处在令人担忧的境地。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海子赶上了在全国掀起热潮的气功热,海子希望在气功的学习中能够得到灵魂的升华。在他离世前三天的一书中,仍在叮嘱弟弟:“首先必须学好气功。”
在修炼气功的过程中,海子精神状态更加紊乱,在1989年他创作的人生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中,他与自我展开对话,分裂而破碎的意象、不连贯的呓语,散发着一种独自绝望的情绪:

梵高则一直受到癫痫病的困扰。他有时精神亢奋无法自抑,有时又沮丧到了极点。他将高更视为知己,也许因为太过在乎对方的感受,他们之间总是爆发争吵。在这期间,梵高的精神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正常,焦躁,多疑,甚至会听到有人在他耳边说话。

在与他发生争吵、幻想破灭后,冲动地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这一举动一直被视为其疯狂的表现。然而,在冷静后,梵高竟然连续画了两幅割耳自画像,仿佛是对自我冲动行为的反思。所幸,他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了平静的力量,他在与内心的自我对话。
为什么天才总逃不过疯狂的追捕?
2015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 ,创造能力和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有着相同的基因基础。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精神分裂是因为深藏于人类内心的无意识与个体存在感极强的意识分裂所导致。

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中,荣格说:
“虽然那些粗暴地显现在精神错乱中的东西在神经病中依旧潜伏于背景中,但是他们继续影响意识。因此,当分析透过意识现象的背景时,它便发现了与激活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相同的原型形象。我们是在处理常态类型的幻想;事实上,这些幻想处处存在,而非精神错觉的怪异产物。病例因素并非是在于这些思想的存在,而是不再能够控制无意识和意识分裂。因此在所有神经分裂病例之中,统一无意识与意识是必须的。”
意识是个人的,无意识是集体的。
天才的自我意识强烈,表达欲同样如此。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现自己眼中窥见的世界的秘境,如果有人能够投以理解甚至欣赏,他愿为其赴汤蹈火。
然而,正是这种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难以和集体无意识和解。

令人欣慰的是,炽热的灵魂总会吸引光的使者。
1890年7月27日,法国巴黎郊区的奥维尔(AUVERS)的一个金黄麦田里,梵高刚刚完成了他的画作。突然枪声响起,半小时后,画家双手捂着不断流血的腹部,一瘸一拐地回到了他投宿的客栈。客栈老板找来了医生,通知了画家的弟弟,然而画家依然在两天后,因为伤口感染,在弟弟的怀中去世。

1989年3月26日,一个面目沧桑的年轻人慢慢走向铁轨,平静地躺在铁道上,在呼啸的风声中,被一辆开往春天的火车带走了肉身。
他是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

海子去世后,他的挚友骆一禾悲痛欲绝,夜以继日地整理他的遗作,把海子推上了诗歌的至高点,而他自己却因心力交瘁而猝死。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
在世俗的巨大浊流里,很多人被卷入无尽的虚空中。但诗人与画家,便是要和那命定的无奈与无法逃避的原罪进行艰苦的谈判和斗争。
春天里,理想主义者不会死去。即使肉身已灭,灵魂永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