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活在当下|《论语》的现代感悟(59)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有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兢兢。”孔子听到了这话,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感悟】
既往不咎,活在当下
这一章让我看到了孔子有血有肉真实的一面。他不是冥顽不化的老学究,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圣人。就像他极度崇尚的“周礼”一样,也有需要“既往不咎”的黑历史。但孔子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掩饰周代的错误,而是“形象管理”——既然要努力推行“周礼”,哪有把自己的黑点拿出去到处说的道理。这么看来,白天睡觉的宰我不仅是不勤奋,而是缺乏政治头脑。
王蒙老师说,处理政治问题,“既往不咎”比较具有操作性,宜粗不宜细;如果是做学问研究历史,则是宜细不宜粗。放到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既往不咎”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能够做到“既往不咎”本身就是宽容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脾气和毛病,如果事事计较,难免给人苛刻的印象,也不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往下追,其实是<3.15>中提到的“乐其俗”的功力呀!
另外一个孔子希望传递的生活智慧就是“活在当下”吧。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就没有必要永远沉浸在回忆里,不如轻装上阵专注当下。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清除旧事的影响,就有多大的空间可以获得“新生”。我们活在一个熵增的世界,如果不适时清除过时的秩序,需要用来对抗熵增的能量将越来越多,并最终被消耗殆尽。这么说来,追求幸福生活的秘诀并不是不断地获取,而是懂得放下。
就像尼采所说:我们生下来是懵懂的婴儿;慢慢变成不断负重的骆驼;然后化被动为主动,变成主宰自己的狮子;最后又变成最没有抵抗力的婴儿。只有懵懂过,才能谈明白;只有被动过,才能谈主动;只有拥有过,才能谈放下。那个最后“清零”的婴儿,只有在走完全程后,才能真正新生。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