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笔记——宁浩
好久没机会写十三邀的笔记,有点时间写上一集。
“疯狂”系列的导演宁浩,一个擅长于解构时间、空间的人,没想到是个说起话来慢悠悠的人,没有高架子,谈起话来平平的,跟多数人一样,同样焦虑、同样疑惑。总感觉不止如此,他脑子里应该藏着某些支撑他创作的东西。
荒诞和狂妄
导演说他以前关注于“荒诞”、“狂妄”,但是现在世界的主题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属于故事的“荒诞”不再容易引起共鸣,人们也不敢大喊“狂妄”。人的行为变得收敛,不那么张扬,其后的原因,是人们对多数人口中的社会规则形成空前的共识?还是说这不过是一种假象,只是被堵住了嘴?世界荒诞的特质不会改变,但是电影却没有那么地鲜艳、鲜活了。我们都曾记得在马路上啃着个油条狂奔的黄渤、脖子上挂着“假”石头的包夫人。那时电影的“荒诞”却透露着生活里的真实,而现在电影里所谓的“真实”却令人觉得“荒诞”,这荒诞的“真实”像铺天盖地地姿态压在人们的心头,也许这正是无趣的原因。
信息化时代
十三邀里一直关注的问题,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意味着什么?宁浩导演很真实,他说自己同样为时代飞速发展而焦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狂妄”。他说信息时代人们是换了个视角看世界。令人不由得思考,我们在大数据里面的渺小是因为大数据吗?大数据是将社会中形势某种形式的具现化,渺小是本来存在的。人类的产业变革方式是工具化,一开始学会用火,后来学会用蒸汽机、电气、信息,将精力从繁琐、繁重的体力中步步抽离出来,转向脑力活动,让人们流动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人脑力活动带来的产业变革,再由人类的三个活动经年累月地消化变革带来的增长价值。我们这一时代的人,很幸运搭乘上了产业革命的快车,但精细的生产模式也很快地消解着其带来增长价值。这个过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带来一个重构,相当于前提条件变了,组成规则也就可能发生变化。以文化为例,信息化的时代下,人与人社交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分享和吸纳观点变得轻而易举,我相信这会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只不过争鸣散落在各处,没有全部暴露在公众视野里罢了。
人的价值
如上所述,个体在世界里渺小是必然的。我们的上一代有那么一段时间内生活在腾飞期,很多人对未来都充满了期待和向往,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人则要更多地去接受落差。问题在未来不好找到答案时,收回到当下,去探寻当下的意义。导演说,活着是人生唯一的意义。这个是大多数人思考后的容易实现自洽的结论。他举了个有趣的例子,他小时候经常去动物园看猴子,有个猴子很有趣,每天都在笼子里晃树枝。后来发现这个猴子这么做没有为什么,因为他这么做了,他为他的行为赋予了意义,人也一样。世事无常,导演说我们要尊重时间,珍惜当下。
只要细想,人都是自私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归属于个人的某种需求。在这么个时代背景下,个体特质很明确,人们也更擅长于自省,开始以自己作为出发点去思考价值问题。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的特性,也希望这个特性能在电影里被解构、重组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