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麒宝打卡千古名流【老聂聊IP·第三季】

校 长 前 戏
能点开这篇
就说明你绝非凡类
......
文 / 聂凡鼎
中国IP商学院 院长
【老聂聊IP】
第 3 季
《中国千古名流IP宇宙》
引言:这一季从个人IP的维度出发,洞察中国历史上那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精神高度与情感浓度的人,通过对TA们所处的历史场景、社会环境、人生际遇、性格特点的梳理、解读,试图探索在今天和未来的语境下创新应用赋能全息生活的可能。

麒麟君子 X 麒麟才子 X 麒麟送子
【 麒 寶 】
麒 寶 带 你
思接千载 神交古人
打卡千古名流 重塑中国文旅
Hi all 我是鼎叔!欢迎来到【中国千古名流IP宇宙】第7期,上期是华夏招黑王吴起,今天是中国画史上神一般的存在:八大山人。

先说一个百科上还没改过来的错误:
【 八大山人到底是谁?】
我们今天对八大的了解主要是艺术成就,但究其身世,并没有特别丰富的史料细节,而且好玩的是,关于八大到底是谁的问题,学术界却有一桩公案且2006年才尘埃落定。因为兹事体大且过程曲折还牵扯到“IP抢注”与文化资源分配问题,所以我先勾勒下这个案子:
我们都知道八大山人叫朱耷,明朝皇室后裔,这哥们后来出家,是中国画史上著名的明末“四僧”之一。(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即石涛、朱耷、髡残和弘仁,四人皆擅山水画,且各成风格。)
但在从上世纪初开始大概100年里,学术界一直有一种主流声音,认为八大山人是一个叫朱道朗的道士。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个朱道朗,是明末清初一位全真派道士,且开创了一个派别叫“净明派”,还建了个道观叫青云谱,且留下一部《青云谱史略》,详细记载了青云谱的规模建制、教义教法、有关人物及诗文等,应该说是值得信赖的历史文献。

这个“净明派”祖庭青云谱和满清王朝一样慢慢走向了衰亡,但就在1900年,一个叫徐忠庆的同志接管了凋敝的青云谱成为第19代主持,一心要中兴道观,且四处募资,买房置地,为道观扩充了不少产业!
但这些都是经济上的作为,绝对不足够!老徐认为要真正再创辉煌,必须打出大IP才行。于是这哥们就想出了一个“妙招”——将明朝王孙八大山人移花接木,说成是青云谱开山鼻祖朱道朗。因为当时八大已经火了嘛,并且他的身份在推翻满清这件事儿上也包含着民族感情,所以贼有利用价值,用今天话讲就是抢注大IP!

于是在1919,老徐上书请拨公产以助香火,理由就是青云谱开山鼻祖朱道朗实为名满天下的八大山人!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灵,很快,老徐便获得省财政厅正式批复,给房子给地,划拨了一大片资产!
尝到甜头的老徐在几个金主爸爸的供养下,趁热打铁编修了一部《江西青云谱志》,并假托“江西按察使司周体观”之名撰写了一篇《青云谱道院落成记》,其中写道:逮有明之末,宁藩宗室裔,自称八大山人者,伤世变国亡,托迹佛子,放浪形骸之外,佯狂于笔墨之间,后委黄冠,自号良月道人,又字破云樵者。
太特么能编了...

除此之外,《江西青云谱志》中又有多处将八大山人与朱道朗混为一人,于是,在这哥们的一番神操作之下,八大山人就是朱道朗,青云谱是其“参道”之地,便成了流行之说。
其实,从老徐抢注大IP开始一直到解放前,对于这件事儿社会上质疑的声音是很大的,比如时任江西省高等检察厅厅长的范仲淹三十世孙范之杰等知情者对此进行了批驳否定。不过抢注大IP已成既定事实,老百姓不明真相,所以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后来就解放了嘛,到了1955年底,咱们党内的一位青年学者叫李旦,他呢被调到江西省博物馆工作,这位同志在乡间走访时听说有一许姓人家曾收藏大量古字画,其中有一幅是八大的《个山小像》(个山是八大的别号),画原来藏在一座寺内,这和真正的八大僧人身份是相符的,后被许氏以谷米换去,但这幅画在土改运动开始后被许家卖掉了,后被人带到北京藏入了故宫博物院。

小李听完这个消息老兴奋了,决心要找到这幅《个山小像》。转眼呢,到了1958年,在南昌召开汤显祖纪念会(汤显祖是江西人),这件事儿是当时江西的重大文化活动,于是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跑来站台,在这期间,老夏在当地陪同下游览了青云谱,并看到了很多八大山人的所谓“真迹”,老夏可能也不太懂书画 ,反正一激动,当即拍板,将青云谱改造为“八大山人纪念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古代画家纪念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这就等于说,新中国官方第一次间接承认了当年老徐抢注大IP这个事,前面说的那个江西博物馆的青年学者李旦,因为喜欢八大并素有研究,所以被借调过来参与筹建,不过他也感觉这些“真迹”真假莫辨不大靠谱,又想起当年那个《个山小像》便跑到北京找到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说想把故宫《个山小像》要过来,结果故宫一查,还真有这幅画,于是在文化部和文物局的支持下,故宫就把此画拨付给了“八大山人纪念馆”作为永久藏品。在1959年国庆前夕,八大山人纪念馆正式落成,《个山小像》展出,因为李旦这事儿办的漂亮,所以这哥们也被任命为首任馆长。
注意!李旦应该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第一批看过《个山小像》的学者之一。按理说他应该发现画上大量跋语根本就没说八大山人和青云谱有任何关系,更何况《个山小像》上的八大山人,戴斗笠、尽发须、披粗服、脚点地,是典型的空门僧人形象,也不可能是道士。可是小李已经坐上馆长高位,屁股决定脑袋嘛,不但没有提出学术质疑,反而还在《文物》杂志上写文章论证八大就是朱道朗...
这下子当年徐忠庆抢注的大IP被越做越实了!
很多人对朱道朗就是八大山人深信不疑,直到今天,如果检索八大山人在互联网上的词条,还赫然写着出家为道创建青云谱等,并且今天的朱道朗道墓也写着八大山人之墓,实际上都是受了这件事的忽悠...
那么,后来是怎么拨乱反正的呢?
说来也简单,第一呢,因为学术界还是明白人多嘛,第二就是八大在艺术领域影响力实在太大,且距今不远,不仅国内专家,还有海外的包括美国、台湾等一票学者开始发出质疑,到了80年代,国家终于发现不行了,就把南昌青云谱也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改成了“八大山人陈列馆”。直到2006年,在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的学界论坛上,终于将真相公布于众了!
其实从八大山人这个名字也能看出点端倪,你看八大两个字,“八”比“朱”少了个“牛”,“大”比“耷”少了个“耳”,而牛耳是权力的象征,没了牛耳就成了失势的亡命之徒。

最后我想说,关于八大最重要的文物《个山小像》从1959年被青云谱收藏后,60多年来只展出过一两次,且时间都很短,直到今天真迹依然被雪藏,拿出来的皆为复制品,啥原因说不清...
接下来说第二个话题:
【 一个走出大观园的贾宝玉 】
八大山人大概生卒是1626~1705,原名朱统(quàn)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出家时释名传綮,南昌人,作为明王室后裔的话,祖籍肯定是安徽凤阳呗。
朱耷是朱元璋十七子朱权九世孙,朱耷作为宗室子弟条件优渥,而且爷爷爸爸叔叔书画都很牛叉,他从小熏习陶冶外加脑袋瓜好使又好学,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就能玩青山绿水,很小就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八大也是顶流书家
但,明灭后,只有十九岁的朱耷家道中落,极度忧郁悲愤,可能是为了自保,伪装聋哑疯癫,隐姓埋名遁迹空门,那个时候应该只是在庙里住,可能没有正式出家为僧,有一种说法是八大不是装的,而是有家族遗传的癫痫病,但我个人倾向是自保,另外,在朱耷作品上总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签押,类似鹤形的符号,其实那是“三月十九”四个字,这是明亡的日子,也是崇祯帝忌日,从中可窥八大内心底色。

后来到了顺治五年(1648年),朱妻亡故,八大带着母亲和弟弟“出家”,改名雪个。24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28岁后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可见八大是真学了佛法,而非只为隐遁。
有人考证:八大28岁到36岁之间,住在南昌西湖区绳金塔附近,这个地方今天和当年都是烟火闹市。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南昌绳金塔
朱耷晚年住在南昌城内的北竺寺和普贤寺,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喜欢书法且性格倔强,后因触怒县令被抓入狱并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云游在外创作颇丰,后来在城郊搭了一处叫“寤歌草”的草房,有诗为证:“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朱耷就是在这间草屋了此孤贫残年。
以上,就是这个走出大观园的贾宝玉的一生。
接下来是八大的殿堂级艺术:
【 一个白眼值一个亿 】
关于八大的艺术,300年来是有盖棺定论的:开一代画风,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而对于外行来说,八大绘画最抢眼的就是鱼鸟都“白眼向人”,余秋雨说那是“令天地为之一寒的白眼”,另一个特点就是那“哭之笑之”的落款。

纳兰性德著名的那句“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里面“青眼高歌俱未老”用的是魏晋著名大疯子阮籍的典故,这哥们的“毛病”就是遇到自己讨厌的人就用白眼珠看人家,遇到的喜欢就用黑眼珠。所以后来“青眼”会用来指代遇到知己。饱经离乱的朱耷用“白眼向人”显然是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厌离。而哭之笑之的落款,应该是他对人生荒谬与无常的一点自我消解吧...

怎么说呢,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八大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叫“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一个艺术家要有博大的悲悯,才能产生博大的情怀,才能达到更为博大的境界。所以很多时候,经历苦难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对于八大而言,身世的不幸催化了其艺术成就,但如果你穿越回去问他愿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后人膜拜的伟大艺术家,答案可能未必。
在今天,无论是艺术圈还是拍卖市场,八大都是神级符号、永恒的顶流IP、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譬如早在2010年,那幅《竹石鸳鸯》拍出了1.18亿,当时有人开玩笑说,给你一个“白眼”值一个亿!

OK,前戏到此完毕,接下来进入高年级话题:
【 除了拍卖八大IP还能玩啥?】
还是按既定套路,先用我的【IP三边定位法】给八大做个定位:

- 专业辨识:中国水墨写意画一代宗师;
- 调性辨识:遭逢离乱的漂泊感、哭笑不得的癫狂感、古怪出世的天才感;
- 人格辨识:孤傲对乱世 悲悯向苍生
那么假定基于这个共识框架,就可以进行一系列丰富人设、故事演绎、多元场景应用,从而与大文旅大文创甚至更多的产业无缝衔接,无限生发裂变。
但对于八大的IP化操作来说,其实并不容易,虽然他的作品本身就是IP,只不过今天还只在收藏市场流通,没有走进消费市场——也就是艺术衍生品市场。但因为八大艺术地位之高,其作品艺术价值之大,如果不掌握合理的创作原则,会造成对八大作品本身的价值消解,这是一种损失,也会让热爱八大的艺术界反感。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就是对八大进行当下化、符号化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家,孤傲狂介的不完美人格其实反而更有魅力,另外八大的故事传说虽不算丰富但也为内容运营留下了空白,这都是可以大面积开掘的。
不过,对于八大的作品要尽可能慎重,可以先将一些典型元素整体提炼,比如“鱼”、“鸟”、“兽”等,然后在进行文创设计的时作为装饰性元素点缀就好,而很多作品本身宁可保持原貌,不要去搞二创。



不知道有没有说明白,简单说,八大的精神可以无限外延,他的人格特征以及生命故事是今天进行资产化运营的核心立足点,但他的作品要尽可能殿堂化,保留其本身的学术及艺术价值状态。
事实上对八大IP来说,最好的一个文旅产品还就是开发一个满足吃、住、行、游、娱、购、商、养、学功能的“八大山人主题世界”。事实上今天南昌是有一个八大山人的主题景区的,叫梅湖景区,但定位非常传统,与我说的主题世界不是一个层面的物种。

“八大山人主题世界”所承载的应该是一种沉浸式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不仅应该是中国画或泛艺术爱好者必来之地,也应该是崇尚去中心的游牧心态的年轻人的精神与情感的旅居之地,不仅是打卡地,也是生活创业地。顺着这个思路,除了对八大IP进行二次开发,搞文创搞产品化包装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创造实实在在的新创业氛围与新业态氛围。留住本地人精耕,吸引外地人不走。
多说一句,今天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艺术生走出院校,就业面很窄,也不可能都做艺术家,如果能将这些艺术毕业生的创造力在广阔的文旅天地主题系列化的持续释放,善莫大焉。所以,如果要打造一个“八大山人主题世界”,除了产品设计规划外,另外同时要做好创业政策配套。
在主题世界项目启动前,要先做铺垫,比如“八大数字化文创大赛”、“写意艺术家驻留计划”、“白眼元宇宙开发计划”等,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把人和眼球吸引过来,持续产生价值。

其实对大艺术家IP的文旅衍生,以上思路都是适配的,但要做好投、建、管、运,一以贯之并不容易,上千个中国主题小镇都死翘翘了,问题出在哪呢?(可在评论区留言)
【 下期预告 】
OK,封神的八大就说到这儿,下期是一位自杀的湖北人,第一反应是谁?

PS:关于文旅IP、个人IP、品牌IP的咨询合作,请发邮件到relax@188.com。
- E N D -


著名IP策划人:聂凡鼎
中国IP商学院 院长
上海交大EMAB 产业IP导师
文旅部中传文旅研究院 执行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 首席IP专家
九麦咨询 董事长;艺窝疯 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