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小狗记录
疲劳:后现代没有共识的差异多元就是最迅速的废弃
对于新的“意义”和旧的“意义”总是不破不立、又破又立,放弃得非常迅速、雨露均沾、总是积极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但其实没有所谓的自我意志只有无意识的受流动现代性影响。每一段都是自我封闭的割裂的时间状态。从而不会有稳定而有内聚力的生活策略。
(🌳鲍曼)
分类导致割裂。荣格没有发明mbti,mbti一直都不是正统的心理测量工具。心理测量学开始于上世纪中期。1949年卡塔尔提出了16pf互相独立的人格特征及著名的16pf人格量表等等这些心理测量的工具一直都在完善更新,并且一直作为主流心理学测量的工具而不同语言,mbti的是艾克斯量表大五人格量表16pf的正统的都是采用连续积分的方式测量的结果永远不是非此即彼的,不会出现那种确定的答案和引导读者选边站的思维及不会出现那种不严谨的二极管思维,而只是每个人某种心理特征程度上的高低而已,比如开放性的程度、情绪化的程度、神经质的程度高低等等,不会想mbti答案中得出确定的内倾外倾;确定的“思维”还是“情感”型性格。
心理学公认mbti的信度和效度都有很大的问题,即同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连续测量之后,或几天之后,频繁出现测不准的状态,重测率高达57%。
并且类型论的二极管思维早就不是心理学的共识。人的性格,也不是那么简单,可以用类型学说来概括的。而mbti诞生的初衷,不是心理学研究,而是有人力资源从业背景的myers母女,基于美国1942年的失业潮,过去的一种职场评测工具,是用来帮助当时心理焦虑的人们匹配好自己的职业岗位,所以这个模型的初衷,不是奔着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去的,而是为了解决美国失业潮,和看准美国当时失业人群的心理。
和现在色彩性格心理学九型人格一样都不是正规的心理测量,而且是职场培训的工具,一种经济不景气时代中的心理现象的收割而已。但是年轻人在初次相遇MBTI,肯定会陷入和星座类型说一样的二分思维,用“巴纳姆心理效应”,来给自己定标签,觉得“这句话说的太准了,类型说的就是我简直一模一样太准了”其实,这只是这段测量时间里,你的某一种心理功能占主导时,你自己给自己的归因罢了,人格不是那么简单的可以概括和总结的。至于为什么mbti如此火,因为myers把荣格的性格类型说拿来作为依据,作为reference。
而可以肯定的讲,如果去读荣格的话就会发现完全不是mbti说的这回事儿,荣格1921年发表了的《性格类型学》一书,对于内倾和外倾,在之前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当中,的确发现了两种清晰的类型,即外倾和内倾。即荣格所说的是,神经症官能症的内倾,即“利比多退行”。神经官能症的个体,在内倾时,在自己的心理能量力比多退行时会出现强大的幻想能力。但是对于内外倾向等心理类型的测量,荣格说道,“要发现一个个体到底是哪一个类型,是十分困难的。”
人格性格上的类型,不是靠测量得出的,是测不出来的,是心理学的共识,即没有所谓的类型测量,而只有某种神经特制的程度测量,因为第一,每个人主观判断都是模糊不清的,人的主观背后,有着一套我们难以解释十分复杂的机制。第二,因为在每一种显著的类型中,都存在一种特殊的为他的类型单一性进行补偿的倾向,来维持他心理的平衡,通过补偿作用,从属的性格或类型就出现了。”
即心理正常的人,心理上都是平衡的,所以既会有内倾,也会有相应的外倾作为补偿。所以正常的人,都是既外向又内向的人,而不是一种顽固的内倾与顽固的外倾。
荣格说,“因为人们辨认自己的从属性格,辨认自己的心理补偿很困难,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否认一般类型的存在,而只相信个体的差异性。即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一面。而忽略了大家相同性的一面,大家都是既内向又外向的人。人们之所以倾向于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正是因为人们不能辨别自己的从属性格和心理补偿,也就是说,当标签自己为内倾内向的人,也就不那么识别辨认到自己的外倾的心理机制,外倾则反之。
-
幸福的旁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3 1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