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做金融自媒体之前
4月9日思考
1、目标人群
人群描叙:25-40之间,有学习欲望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重点是30-35岁之间的。
为什么是这个人群:年龄更大的人,基本已形成了定势,学习欲望降低。更小的人还在学校里,保持良好学习习惯,倾向于自己看书。 这个年龄段的人,焦虑,没时间,且有积极向上的欲望。
人群量级:做个不精准估算,25-29的人0.9亿,30-34的人1.2亿,35-39的人1亿。加起来接近3亿。线上化率以这部分人为主。中国网民普及率75%,这部分人群会更高,就按照2.5亿算吧。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不到20%,如果按照20%算,就是0.5亿。为了减轻运营负担,前期就绑定一家平台试水,dy目前日活跃用户数4亿,活跃用户画像与目标人群重合度很高,折损率低。所以每天全部目标客群约在0.3亿左右。所以这并不算一个很大众的方向,可参考成名的自媒体罗辑思维,在渣浪也就百万粉丝。
2、创作方向
方向:1)金融相关专著解读 2)金融小知识科普 3)投资基本面分析
为什么是这几个方向:因为覆盖了年轻人和中年人两大焦虑点,要有钱,要有能力。金融这块是不太好入门的,如果认真去学习的人,早就起飞了,才不会闲着没事刷dy。大部分人都是乌合之众,他们平凡且虚伪,需要假装努力上进,去欺骗自己。所以既不能真的怼干货,极少人会真的去在dy上看书学习,又不能没干货,这样就失去了价值点。需要把知识剁碎了包装成娱乐化的形式,喂到嘴边,用户吃了无害且有一定帮助,更多需要让他们在心理上觉得自己会变好。
创作难度及更新频次:短视频+长文结合,短视频轻松愉悦搞笑,类似于读书笔记,深刻的道理简单的说,复杂的专著拆成多期去读,每个视频控制在3到5分钟以内,创作难度在于书本的选择,视频台本和表现形式,可以每两周更一本,存量就够吃一壶。小知识类的科普,讲究短平快,可以保持日更。投资基本面分析,可以是视频引流至长文,写作注重逻辑和阅读流畅度,按照月的维度更新,不做股票基金推荐,仅仅解读宏观趋势。
3、竞争差异性
现有情况:1)读书有人在做,视频热度都比较低。毕竟大家休闲娱乐才上dy;2)时事解读类的,官媒和大V垄断话语权;3)小知识科普类的门槛低,且已经有太多人在做了,也被一些大V垄断流量,基本没突围的可能性;4)投资理财类的,是广告重灾区,且容易出问题。
突围方式:
1)基本盘是阅读,做的人少,热度低,容易做成精品且自带壁垒。我觉得这块的热度低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因为没有把这块做好的人。目前这块的主流视频就是up主自己去讲书本,很严肃的去讲。好的能有上万点赞和几百评论。不能大火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娱乐性不够,谁会喜欢一个读课本的老师呢,如果严肃学知识为何不去云课堂? 二是因为up主专业性不够,往往局限于一两个领域,很难跨界把知识点讲透彻。这块我的思路是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把道理讲出来,一本书提炼下来也就一些主要知识点值得被记住,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在解读书的时候,其实是一次再创作,这种再创作是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
2)小知识科普,方便观众查阅知识的,避免几个号之间来回切换。增加账户的活跃度,避免无内容可更的情况,做的是一点体力活。
3)基本面及投资技巧讲解,这个是用来回馈听众的,给大家一些投行的干货,不去做具体的股票基金推荐什么的,只去分析宏观的道,教一些微观的术,能认真读懂文章的人自然能赚到钱,这个就看观众的造化啦。可以用来提高用户忠诚度的,也为后面进一步转化高质量用户打基础。
---------------------------------
4月10日认知迭代
之所以没人做读书,且冷门,因为知识点几句话讲不透,讲多了不符合流量定位,泛泛而谈又会让人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所以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能直接挂钩到本人,挂钩到现实社会中,那么就没人气,所以纯读书类的东西,还是不能做。
更改基础板块为如何投资理财,这块是朋友绝对专业的领域,由浅入深讲解所有知识点,市面上有无数同质化内容,但是这块内容无法穷尽,且方法论诸多,独创内容无法被模仿。其他两块内容可以不变。
---------------------------------
4月18日认知迭代
金融自媒体,内容大致分为三种:
金融资讯类:资讯是讲时事,挖掘生活中各种金融知识。做信息的二道贩子,没啥壁垒,各种财经自媒体太多了,照着二次加工就行,没啥粉丝粘性。
理财类:面向小白的投资理财,内容独创,有门槛,做的好自然可以形成壁垒且不容易被模仿。粉丝质量高,粘性强,且后续容易形成商业模式。
八卦类:起底公司、个人的发家史,揭露行业内幕。这块我可以直接放弃,不专业也不感兴趣。
(维持之前的创作矩阵不变:投资理财从小白到小有成就 + 知识类分享 +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
视频表达形式,也大致分为三种:
个人播报:以个人做一个前台形象,唧唧呱呱。偶尔会剪辑穿插一些视频素材画面,ip和个人绑定,需要良好的面客表达能力,可以缩减和粉丝的距离感。形象不拘一格,但是做的好的都比较正式,不说西装革履,也都人模狗样。
新闻播报:就各种电视台一样的新闻播报画面,加上西装革履的主持人,适用于官媒。适用于资讯类的第一手信息,突出权威客观特征。
素材剪辑:视频配文字,没有人物露脸,就一直幕后叨逼叨。需要大量的素材视频,有版权风险。
(因为金融是关系到钱袋子,所以基本没有搞笑类财经博主。最多微微诙谐,毕竟用户搜这种知识时,都是希望有个大佬带带,小白和搞笑的会削减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