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御家庭带来的伤害
查看话题 >当父母的痛苦,成为孩子的负担......
日本心理学家、荣格心理分析师河合隼雄有一本著作,名为《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
父母,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这是父母的双面性。
更恰当的表达是,父母必然是“有益”与“有害”的混合体,时而“有益”,时而“有害”。我们说父母是好父母,其实说的是ta“有益”的成分比较充足,“有害”的成分较少,反之亦然。
100%“有益”的父母只能是一个概念,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父母的“有害”有很多种,今天,我想谈其中的一种,我将它称为“父母的痛苦”。
乍听下去,似乎很奇怪,父母的痛苦?难道还有父母是没有痛苦的吗?
父母,作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一个凡人,自然是有痛苦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的痛苦能够自己承载、消化,或者说,父母兜得住,那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甚至有些时候,偶尔地,兜不住,孩子看到了,感知到了,也不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或者创伤。
那什么情况下,父母的痛苦会影响/伤害到孩子呢?
01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的痛苦太巨大,ta兜不住了,而且是经常性地兜不住的状态。
如此,孩子总是看到父母无精打采、唉声叹气、怨天尤人,ta看到的父母是一个“痛苦的父母”,孩子会有一种感觉,“我的爸爸/妈妈总是不开心”“好像我从来没有看ta笑/开心过”。
我们可以试着去想象一下,当自己是父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 第一种感觉是心疼,父母是对我非常重要的人,ta这么痛苦真的让我很心疼;
- 第二种感觉是担忧,父母的痛苦让我很担忧,既担忧父母,“ta这么痛苦,能不能撑得住呢?”也担忧发生的事情,“能够让ta这么痛苦的,一定不是什么小事情吧”;
- 第三种感觉是内疚,父母已经这么痛苦了,我不能再麻烦/打扰/伤害ta了,“我要乖一点,听话一点,不能再给ta添麻烦了”。
假设有一个男孩子,他的父母离异。母亲重新组建了家庭,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新的家庭里面,对于父子二人已是抛弃的状态。父亲因为复杂的原因,没有再发展新的亲密关系。
父亲是身兼母职,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他打定决心要负起养育好儿子的责任,生活的琐碎让他疲于奔命,哪怕他心中不责怪自己的儿子,但是也属实无法展露欢颜。
对于男孩子而言,虽然他没有被父亲责备,但是他总是看见父亲的疲惫与郁郁寡欢,他能够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与关注,但对于父亲的痛苦他一边心疼一边担心,同时也无能为力,他只能让自己乖一点,不给父亲压力,或者努力达到父亲的期待,期望这样能够给父亲一点安慰。
02
第二种情况是,父母将自己的痛苦怪罪到孩子身上。
如此,当孩子还缺乏足够的思维能力时,ta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对父母的痛苦负有责任。
假设一个女孩子,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子,她被她的家族视为没有一个男孩子有价值。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她的父母不能通过生育继续获得他们期待的男孩子。
后面,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母亲总是对她说:“如果你是一个男孩子,你的爸爸和奶奶就不会看不起我,不会这样对我,我就不会如此痛苦”。
在经年累月地“催眠/洗脑”下,这个女孩子可能会相信,我是导致我父母关系不和,导致母亲痛苦的原因,我应该为这些痛苦负责,由此,她可能会开始漫长的“幸福父母”计划,致力于让父母快乐/幸福,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
如果正在阅读的你是父母,我希望告诉你:
要让自己幸福,或者说,兜得住生命中的苦。这首先是为了你自己,另外也有益于你的孩子,因为你兜不住的痛苦,最终会成为你孩子的负担,干扰/破坏了ta的开心/幸福。
另外,不要将自己的痛苦怪到孩子身上,实际上,没有多少痛苦是由孩子带来的。哪怕是成绩好这样听起来跟孩子有关系的事情,实际上成绩好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孩子未必有多强的动机去做全班第一。
如果正在阅读的你是孩子,我希望告诉你:
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父母的痛苦往往不是孩子能够解决的,孩子为父母的痛苦负责,让父母幸福,往往是徒劳的(这跟我们民族所提倡的孝顺,并不冲突,为父母的痛苦负责与向父母尽孝不是一回事)。
活好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才是一个人应该做的。
这也同时打破了痛苦在家族/代际间的传递。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

-
小力子百合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12: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