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难呀! | 独立汉语教师的教育观察

Hey我是阿涂🐰,不想背单词,而努力让老外讲中国话的汉语教师。
这里是我的本周小记,回忆过往,记录当下。
“追”了两年的自由职业人在三月复盘里写,“在动荡的世界里,做一个情绪自由的大人”。
这两周,我不断琢磨“情绪自由”的破解方式。
我很佩服她,能把不同阶段的负面情绪,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 每看完一段,心里的小人儿就跟小鸡啄米似的,疯狂点头——是是是,对对对,我也是!
作为“大人”,我很多时候情绪到了,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偶尔知道如何表达了,又没有勇气分享。 这样自我拉扯的心理状态,就已经验证了为什么难以实现“情绪自由”。
就好比现在。 从凌晨2:56开始,我就在回想这周的感受、启发和思考,现在是下午4:25,我只写了以上这些文字。
我自认为已经摆脱了社交媒体的“绑架”,除了工作和偶尔闲聊,几乎不打开社交和新闻APP,碎片时间也不会“不知道怎的”就掏出手机划楞几下,甚至都不会在吃饭和散步的时候习惯性地看点什么,听点什么。
外加因为疫情,被困在外地某处无限期lockdown,与外人交流的机会也被降到了最低。
尽管如此,要把过去一周的信息量梳理清楚,依旧不易。
去年参加了【教师慢成长营】第一期复盘小组,学习和应用了一些复盘工具,当下感受轻松愉悦,有一种“天下我有”的精神劲儿,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写复盘这件事儿本身,好像又变成了另一种负担。 如果你对复盘这件事儿有任何想分享想交流的,我们评论区见。 【】

接下来,是涂式模块化的记忆碎片。
1/做了汉语老师,才知道语文最难学
前几天去了趟牙科诊所,牙医无意间听说我是教“老外”的汉语老师,立马问我说: 7岁的孩子,怎么样可以快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这句话,信息量不小,在快速筛选了教育学理论和过往经验以后,我愣是憋出一句好像说了又好像没说的话: 这真是个很难一句话回答的问题呢~
牙医接着说,孩子上小学,数学不好,因为读不懂题,他意识到,语文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学科。
听到“学科”这个词,我在脑子里又呼啸而过呈万马奔腾状飘过的弹幕—— 学科教育 vs 跨科教学。 拉回到牙医一开始问的这个问题,关于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我不得不提啃了三个月,总算囫囵吞枣式咽下去的《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结合书中的观点,我个人学习语文和海外教汉语的经历,以及与【教师慢成长营】和【师说·汉教共学社】共学伙伴的讨论,我来简略谈谈“语文”这件事儿。
a.什么是语文?
“语文”不是一个学科吗?为什么我要称它为“事儿”呢?
语言文字的学习,区别于其他马上可以见到成效的学科。
比如说到“数学”,你可能会想到符号、公式和图形;说到“历史”,你可能会想到经典著作,一些广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说到体育,你脑海里可能还会出现田径场和篮球馆的场景。
那么说到语文呢?
大声朗读和自由阅读吗?课文填空和全文背诵吗? 下不了笔的习作练习吗? 都是,也都不全是。
跟刚刚提到的其他学科作比较,我们再来看看语文到底有多不同。
数学说的是宇宙语言 (universal language),历史说的文化语言 (cultural language),体育说的身体语言(physical language)。而语文,是从当代人的视角,用理解和可被理解的表现形式,去阐述,或者说是去翻译其他学科的语言。
比起“学科”,我更想用“领域”来标记subject这个概念。在英文里,subject还有主项、主概念的意思。毕竟知识和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积木,它们是可以根据需求无限次组合拼装的。
瞧我,总是说题外话。
总结来说,我一直觉得,语文是everything(一切),但同时又是nothing(什么都不是)。 它充当翻译工具的角色,协助人类在不同领域里自由穿梭,突破认知,与时俱进。
它本身呢?乏味至极。 一个个字母组成单词,一个个笔画组成汉字。 单词和汉字,又有独特的发音,最多加上点语气,让这些文字变成生鲜活泼的语言。
所以呢,语文是需要承载着text(文本)去学,去研究,去体会,去不停不停地交互式信息传递(说人话就是“交流”),才能逐渐把感性情感和理性思维巧妙结合以后,再用“乏味至极”的语言文字向外舒展的,仅人类可用其他物种免谈的生产工具、协作粘合剂、跨文化海底隧道(这个形容启发于culture iceberg,文化冰山,隐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常常需要通过精通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翻译员来填补gap)。

b.语文难,难在说出感受
不管是在国内学语文,还是在澳洲教汉语(这里指的是教中文母语的学生),我发现,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实际上并不难。
如果你觉得难,那是没有找阿涂老师1v1改过作文。
也就是说,文本的框架、语言的逻辑和词语搭配,是可以在技巧的基础上训练习得的。
如果你依然不知道我在讲啥,请大声读出以下这句话,并思考和理解它的字面意思 “那是我没有找阿涂老师1v1改过作文。”
除去语文本身,感受,并且准确说出真实感受,是最难的,也是我在写到这串文字前,还在struggle的点。
说点具体的。
我以前辅导过这样一个孩子,她听不得“死”字,更见不得任何跟病痛和死亡相关的事件。 有一次,她听说小鸟差点被狗叼了去,立马蹲下身捂住耳朵,浑身战栗。
当时我刚开始教书,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情况,自己本身也还没有“说出感受”的意识,此后,我尽可能避免提及病痛和死亡。 再后来,我遇到了更多像她这样惧怕“死”的学生,包括即将高中毕业的18周岁的学生。
从遣词造句上来说,他们大多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描绘暗色系的画面感,让读者和听众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极度恐惧。如果各位只满足于言辞之丰富,辞藻之华丽,很有可能错失深掘学生内心感受的机会。等孩子们步入社会,也就又多了一批无趣的成年人。
因为,他们在有感受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没有可说的感受,而两者兼有的时候呢,又可能没有勇气说出来。 这里,阿涂指指她自己。
那么,学生怕“死”的感受可能来源于什么呢? 怕痛吗? 怕无端端的终结吗? 怕被世间所遗忘吗? 怕亲近的人离开自己,或者说怕被抛弃吗?
还是说,他们其实不懂“死”是什么,仅仅是大人们谈“死”色变,莫名紧张的气氛让孩子们处于不安中,而这种不安才是他们怕“死”的原因呢?
仅仅是害怕的感觉,去探寻它的根源,就有这么多可能性,再去联想这种感受与以往经历的共通处,还要用语文的功底一一呈现,最后把这些信息与人交互,并且引发共鸣,激发好奇,理解差异,认同观点……
你说说,语文难不难?
c.关于语文和感受
在写下这个副标题之前,我想过要不要把它写成“书单推荐”,最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我本身读的书就不多,每一次荐书,内心都虚得很。你看,这就是我改写副标题和荐书的真实感受,我现在说出来,因为我已经过了“觉得好羞耻啊”的阶段。
跨越“觉得好羞耻啊”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不管是自我修身还是与人交往,这种刻意练习都让我内心更平和,表达更准确,人也自信了不少(虽然目前还只是看起来自信)。
说完以上这些铺垫,我就要很不客气地推荐三本与“语文”和“感受”相关的书啦。
《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
阿涂发起的第一个线上共读活动,读的就是这本。
作者王悦薇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她与孩子们亦师亦友的真诚互动,经验教师“搞不定”的小状况,百感交集的内心独白,都让我感受到语文在教学和生活中的魅力。 书中也有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对于生老病死的思考,教师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无奈和惋惜。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重新成长了一遍的错觉,尤其是看到小时候说不出来的感受跃然纸上,偶尔会有时空穿梭的恍惚感。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第二次发起这本书的共读,活动进行到了最后一章,我自己也总算是把它读完了。
除了怎么教《语文》课本,蒋老师对于阅读理解的思考,培养学生感受力和表达欲的尝试,值得每个喜欢和不喜欢语文的大人去反复推敲—— 什么是语文学习? 为什么要语文学习? 怎样的语文学习可以让自己和世界产生连接? 除了写作,语文还能有哪些表达形式?
《你也许该找个人聊聊》
“春节七天乐”的直播间里,我就很想跟观众们分享这本书。 它从心理治疗师为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探寻—— 我们是谁? 我们在害怕什么? 害怕背后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要怎么理解和表达这些感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作者把来访者的过往形容成一张张抓拍的快照,这些快照都只记录了这个人的某一个瞬间。
无论好坏,都只是那个瞬间的你,并不代表你的全部。
“所以心理治疗师会聆听、建议、劝说、指引,有时还要哄着来访者去看见更多不一样的快照,以此改变他们对内在和对外界的体验。 我们会帮来访者将这些快照分类,很快就会发现看似各不相干的画面都围绕着同一主题,而这个主题可能在来访者最初决定来进行治疗时还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2/设计有趣的课
这里是一段题外话。 前两个月旁听和参与【知识IP直播分享】的时候,发现有伙伴对《怎样设计一堂有趣的课》感兴趣,跟共创伙伴们一合计,打算做一个入门级的“课程设计”课,现在正在进行用户调研。

尤其适合非师范专业,并想做知识付费课程的伙伴们。
希望可以帮助不知道如何打开“课程设计”思维的大家~
我们目前正在做调研,如果感兴趣的话,麻烦填一下问卷
http://cy27lp6alwqhvh85.mikecrm.com/m5YIrSK
填写问卷并参与1v1对话的各位,都能得到课程福利哦~
我是阿涂,想跟你一起成长的中文老师。我们下次见,ヾ( ̄▽ ̄)Bye~Bye~ 上海的各位,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