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仪的使命
在机器人身上,装着各种传感器,人们模仿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来设计机器人。机器人上身上有各种传感器按照机器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感知,识别,认知和反馈几个层次。扫地机器人用激光雷达可以感知周围的世界,抓取机器人需要相机来识别物体种类,自动驾驶需要在虚拟中对现实世界三维重建来认知所处的环境,能够行动的机器人都需要action来对世界进行反馈。
每个传感器被设计出来都有自己的使命,激光雷达用来确定周围物体的位置,陀螺仪用来检测x,y,z三个轴的偏离度,相机用来拍摄外界信息再过卷积网络识别物品种类。但凡是被设计出来的,都是与一定目的性挂钩,传感器也是同样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人被设计出来,可能也有着某种目的,人满足其设计原理去行为,从而获得快感。如果陀螺仪有意识,那设计陀螺仪的设计师应该知道最重要的是,让陀螺仪在不断监测x,y,z三个轴的偏离度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否则陀螺仪就会罢工,并且在它工作过程中,测量的越精确,累积误差越小,他就越能够得到更多快感。
但是人却不知道自己被设计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就像陀螺仪可能自身也不知道自己设计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它可能只知道自己的奖励反馈机制是什么。
人的意识被设计成为需要安全、陪伴和认同,被设计都是类似的,人的大部分行为都遵循这一设计总线,小孩子需要成绩、外形、体育、游戏、消费品logo来获得安全,陪伴和认同,而成年人一直会处于类似于原始人在野外生存不断需要躲避野兽追捕存活下来的状态,为了获得安全,陪伴和认同,会需要追求力量,不管是小孩子的“要成绩、外形、体育、游戏”,还是成年人的“力量”,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哪怕佛教的出家人,在寺庙内也会有新的手段,寺庙内也分等级,也有师兄弟争夺主持位置。
人能够识别这一设计总线,但是无法摆脱这一设计总线,因为人就是这样被设计的,人们喜欢研究事物运行的原理并加以改进,如研究传感器的原理然后用滤波器来加以优化,人也喜欢研究自己工作的原理,但是人们都是基于人的设计总线,在设计总线之上来进行研究,即——“尊重人性”。
人们会穷极一生去追求安全、陪伴和认同,有人会想要去突破人的设计总线,但是这确切的说是徒劳,千百年来无数人进行过尝试,然而这就像被焊死的30km/s光速一样无法被突破。人们可能会觉得世界变得狭小,人可以逃到天涯海角,却逃不出自己的设计总线。
人们一代代诞生又一代代死去,或许有一天有一代人会逃离设计总线的监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