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行业的硬伤在哪里?从学生导演开始说起
前几年,我偶尔会帮影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们出演他们的毕业作品。学生作品价格给不了多少,我也不是冲着钱去的。主要是觉得这些名校编导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会有很不错的想法和专业能力,和这些年轻的学生们也能互相学习,了解年轻人的一些创作想法。拍了大概有四五部吧,每一个团队接触下来,我几乎都是非常失望。最后,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以后我应该再也不会出演学生导演的作品了。

第一个接触的学生剧组,是国内排名第二的传媒院校,学生导演A。我先看了他的剧本,说的是一个男人在一家小酒馆里遇到一个女人,很有好感,于是就观察这个女人。发现她的一些喜好,比如吃什么菜,喝什么酒。因为俩人经常遇到,慢慢的,女人觉察到男人的关注,于是他们一起共进晚餐。那顿晚餐之后,男人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那个地方,很多年以后,他又回到这个小酒馆,结果竟然又碰到了那个女人,俩人约好一起共进晚餐。席间,男人和女人互相倾诉着这几年的变化……
看完这个剧本,我问A,你想表达什么呢?他说他曾经在酒馆里遇到过一对男女相对坐着,他就从这对男女身上想象出了这个故事。我说,你这个都不能算故事,我觉得很意象(其实我想说他不知所云,留着面子,没说)。学生导演反驳说,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情绪,不是故事。
好吧。我没继续问下去,答应出演他的作品。这个学生剧组有七八个人组成,开拍前,还学着专业的剧组那样,挂起了横幅,摆了供果,烧香祈福。他们学起这些表面的功夫还挺在行的,这个“真理“也应用在了整个拍摄过程中。

学生导演一直在告诉我和另外一位男演员如何演绎这段“情绪”,平均一个镜头,拍了三十多遍。其实我们表演得几乎一样,但导演就是通不过。我对他说,你认为不满意,我们如果一遍遍演不出来,那你可以引导一下,到底你想要的是怎样的演绎和表现。
学生导演不说话了,我觉得他可能也不清楚。整个拍摄过程弄得身心俱疲。第二天我就告退了,希望他们另请高明。
我们在很多导演采访中看到一些导演会说自己对镜头和表演精益求精,在拍摄时会拍很多遍,比如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有个梁朝伟吃云吞的镜头,据说就是拍了三十多遍,梁朝伟差点要吃到吐。我想这类采访可能对一些学生导演产生了影响,于是他们在拍摄中比着葫芦画个瓢,一味追求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到自己想要的镜头到底是什么。

第二个剧组学生导演B,是个看起来挺乖巧的女生,她想拍一部作品,靠这个作品去申请国外大学的电影专业,同时也去申请戛纳电影节。她想拍个女孩子追求自我的“悲剧”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富家小姐,乖乖女,从小到大的人生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包括婚姻也是父母介绍,慢慢失去人生选择权的悲剧故事。我其实不太认同这是个悲剧,这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嘛。从小养尊处优才会觉得这是悲剧吧。这一次,我已经不想再去多问剧本的事情了,也不想去追问导演为什么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入围戛纳,只想琢磨好这个角色。
拍摄只花了一天时间,B发动了全家和亲戚同学所有人,比A的剧组多了三倍的人手。为了拍摄富小姐的生活场景,B租了民宿,订了大酒店,买了各种装饰的道具。拍摄现场,B的母亲跟我吐苦水,说这一天的拍摄,大概就花了上万,学这个影视专业是真花钱啊。我觉得B的家庭条件一般,其实很多场景,真的也不用一比一的还原,尤其在预算又很吃紧的情况下。

我有个中文系的朋友,只是自己喜欢拍摄,就写了个发生在学校的故事,涉及的场景就是家、公交车、学校、老师办公室,没有花太多的钱,唯一花钱的是公交车。他花了1000块钱,租了个城乡巴士,装饰一下,改成了公交车的样子。那个作品还拿到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优秀作品奖。其实他的获奖全靠的是好故事。演员都是他同学,他自己本人也出演了,演他父亲的还是他的同班同学,那个男生留着胡子,在镜头里还挺像父亲。
最后B的作品有没有入围戛纳我不知道,我甚至都不想再去看那个片子,因为拍摄时,我就了解到了导演的一些镜头设计,毫无期待。
学生剧组拍摄时最麻烦的一点是,时间会很长。因为往往他们经验不足,遇到现场很多突发情况,如果还比较一根筋,不会灵活变通,就会把时间拖的更长。比如拍小孩子的戏份,如果小孩年龄比较小,几乎是很不配合的,孩子会哭会闹。学生导演会不知道怎么办,可能把太多的时间去安抚小孩。但小孩在戏里的角色微不足道,而且你让一岁不到的孩子去做你想要的表情,几乎很难。而应该要顺着孩子的本能,去创作出角色相应的内容。类似的情况在学生剧组里经常出现,关于人物的要求、场景的设定,花费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和金钱,而他们却不去花心思好好打磨一个故事,去真的到生活中去思考这些人物和故事。也有可能,他们根本没这个能力。

第三个剧组的学生导演,是中国TOP级的艺术院校,也就是冲着这个院校的名气,我试着再去出演了。这个学生导演C讲的是一个家庭里,父亲去世,只剩下母亲和女儿,慢慢的女儿好像对母亲产生了爱意,会有一些亲密的举动,比如搂着母亲的腰,喂母亲吃东西。直到被女儿的同学提醒,她才意识到对母亲的关系可能越界了,后来这种感情就消失了。
C的剧本故事是给老师看过的,老师也提了要求和更改,包括对演员的选择,都给了建议。我问C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观众什么呢?C跟我说,这个故事来自于她的生活,她就是剧中的这个女孩,母亲也是她的母亲原型。其实看到这个剧本,我本想拒绝的,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挺无聊的,而且也是不知所云的类型,我也不知道老师到底给了啥意见,但是C说我很符合她心中母亲的人选,很想让我去演,最后我还是答应了。
拍了三天。这是我和学生剧组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导演对我的表演还挺尊重,在演绎上面无太多建议,给了我很多空间。但是这三天,我看到的是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先说态度,比较懒散,拍摄时抽烟,玩手机,需要提醒才能工作,在拍摄现场各种闲聊,而不是专心地投入到拍摄当中。
而且我发现,这些学生们往往都对场景投入了太多。比如安排女主过生日的场景,设置了一个篝火晚会,这就要准备一个户外篝火的场景,什么烧烤啊、帐篷啊,请一堆群演过来。但是真的有必要吗?篝火晚会的场景上主要展现两件事,一个是女主搂着母亲的腰过来,第二个是女主喂母亲吃烧烤。但是如果设置在一个比较简单的场景中,这两种情节都是完全可以展现的,而且篝火晚会本身没有特殊的意象体现。果真在拍摄这一场景时,花了很多时间,绝大部份时间花在了搭场景上。原本三个小时能拍完的镜头,弄了整整十个小时。

我觉得好的场景也很重要,让电影的画面感更丰富,更接近故事本身,让演员更投入。有时候为了拍摄,都可以真的建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场景出来。但是我觉得对学生的导演来说,这些都是非必要不重要的东西。甚至有点本末倒置。学校教了你们四年,要学的是用镜头讲好故事,而不是挥霍着父母的钱去做一些不用脑子的事。这时我又想起了我那位中文系的朋友,可能他比较穷,所以也没钱去置办太多“纸醉金迷”的场景。

以前在电视台工作时,一位知名导演来台里做分享,说中国影视最大的问题是好导演太少。大部分导演都没什么文化,连剧本都看不懂。而且现在的影视编导专业是按照艺术类学科招录的,很多考生文化课成绩很不好,为了考大学读了这个专业。以为学了一些镜头,上了一些专业课,就能当导演了。结果发现,除了吹牛装x之外,一无长物。他们学会的更多的是导演的形势或者是架势,冲着监视器对一群工人大吼大叫。而导演是需要非常扎实的文化功底或者说是文学素养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但他们几乎没有。
当时听到这段话时,我没什么感触,因为我接触的导演并不多,而当时我们做电视编导的,基本都是中文或者新闻专业的,我觉得周边同事的素养都还挺好。但是自从做了演员,和影视公司的一些导演一起工作之后,我真是太赞同之前那位导演的观点了。追根溯源到这些影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身上,就更能发现问题所在了。他们出了学校,就成了那位导演口中描述的那类人群了。

其实不仅是导演,整个中国的影视行业都没有太多的系统和规范化。国外一个普通的影视团队中挑杆的录音员可能都是本科毕业,当然我也不认为学历的重要性。只是有个基础的文化知识,会对审美有一些帮助。而国内的影视团队,几乎都是农村里一些干体力活的村民来做影视灯光、影视录音、影视摄像、影视道具。其中一个人做出来了,叫来几个村里的邻居,然后就搭建好了一个团队,素质参差不齐。弄的这个行业,越来越民工。而行业内的丛林法则、等级鲜明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从盒饭上来说,导演、摄像、主演是一种盒饭,特约、副导演和录音、灯光组是一种,而最后的群演又是另外一种。包括住宿也是,有些群演可能剧组都不会安排住酒店,可能就是在大巴车里将就一晚上。
在我看来,导演是个对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业,除了基本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审美,对生活的敏感和关注,创造力等等,这些都是要很长时间磨练出来的,也是需要导演本人自己花功夫的。不过,如果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都那么厉害,那中国的电视不早就起飞了。
灵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录刚刚过去的,我的2024年 (17人喜欢)
- 和母亲在一起的15天:接纳彼此,治愈自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