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
有人说,中国武侠小说的滥觞是《水浒传》,又有人说,武侠小说乃是成人的童话,由此可见,《水浒传》也是一种“童话”,前一阵子看完,觉得水浒就是男人的童话。
水浒是不讲女人的,里面的女英雄,也必须带了男人气才可,女性独有的气质与魅力,水浒中完全不见,看毕全书,想起来的女性并非是孙二娘,一丈青,顾大嫂,反而是“淫妇”潘金莲、潘巧云、以及马泊六王婆。潘巧云没什么说的,作者着墨也不多,潘金莲和王婆倒可以称得上唯一出彩的女性反面角色。其余如林娘子,金翠莲等,不过是标签化的人物。初看潘金莲,觉得她淫、狠、毒,现在想来,水浒里的潘金莲乃一可怜人矣。水浒里没有爱情,因此秦明妻小被杀,花荣说把妹子嫁给他,他也就“不说什么”同意上山,矮脚虎王英见一丈青漂亮,战场上还想“挨光”,他们之间也很难说有什么爱情。潘金莲是一个所谓“欲心似火”的人,但人本来应该有欲望,英雄们“打熬气力,不近女色”,未免有些不近人情。潘金莲的悲哀在于知道自己要爱情,但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爱情,所以她见武松则爱武松,见西门则爱西门,她只知道要找一个“好”的男人,至于这个男人是谁并不重要。原因想必是潘金莲难脱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她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躁动,但完全意识不到这种觉醒意味着什么。
王婆是没有女性魅力的,但说话却颇有女性特征,她向西门庆说十分光如何如何,像潘金莲说武大死后如何如何,都是婆子声口,但她利胆包天,心里只有一个钱字,可以说是性别转换的黄文炳,每当读到潘金莲药死武大,自家手脚软了,王婆摸过来帮忙收拾,真觉得王婆心硬心狠,让人心惊。
水浒里写其他好汉的地方,也多有不近人情处。这本书以“传”名,前半部分写各人事迹时就有声有色,痛快淋漓,鲁达、武松、生辰纲、风雪山神庙等等部分情节语言都好,到了后半部,总觉得作者在凑108将的名色,读来很无聊,无非写吴用如何如何,宋江如何如何,前半部大放异彩的鲁达武松林冲等人,全然成为陪衬。后半部好汉们上山的心理状态变化可以说是没有,关胜是作者极力想要描摹的人物,甚至让他的地位比林冲还高,可是写出来完全呆呆的,魅力远不如林,我想这是因为作者心里想着要显得梁山泊仁义道德,因此连关二爷的子孙都来投诚,反而失之空虚了。尤其可笑,关二爷的子孙就一定要像关二爷,神态,语气,乃至兵器武功,关胜无一不想模拟“祖上的规模”,但就效果来看还不如小衙内称呼朱仝为“胡子”让人觉得有趣。
众人齐上梁山以后,有几个点我想随便谈谈,第一,众好汉写的没有个人特色,刚刚业已说过;第二,李逵是上山以后还常常语出惊人的一个,但我想作者写李逵其意乃是在宋江。毫无疑问,宋江是这本书第一主角,但作者对宋江的态度非常矛盾,有好几处我觉得无法理解:首先是宋江的名气,此人名气之大,江湖上的好汉几乎将其推举为第一位好汉,宋江的优点是什么?不外乎“仗义疏财”四字,但晁盖、柴进这两人也称得上仗义疏财,或者进一步,宋江可以说是江湖上的活雷锋,对好汉们要钱给钱,要时间给时间,尤其宋江本人本领稀松,没有什么智谋,金圣叹对宋江就颇有微词:“宋江好处,只在银钱散漫耳”。其次,宋江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他为吏时与晁盖等人结交毫不顾忌,到杀惜之后流落江湖,又好几次坚辞不上梁山,到上山之后一方面广交好汉引人入伙,一方面又怀招安之念。我看宋江的真实想法用俗语可以概括为:“要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他浔阳楼题诗,可见他胸怀异志,他捉住朝廷官员总是“文面小吏,冒犯天威,死罪死罪”,其实他心里清楚,不捉住这些奸佞之臣,宋江的名字就永远也无法上达天听,水浒的作者是进步的,深刻的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但作者无疑也有局限性,我们后人评价梁山泊好汉称之为“农民起义”,殊不知其领导人宋江本身的想法根本谈不上什么起义,须知道在他们心中,当今“赵官家至圣至明”。反而是黑厮李逵,总能说出近乎朴素共产主义的话来,凛然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