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开基祖何人鉴家族墓 及 沙湾何拜太公习俗


沙湾古镇开基祖何人鉴家族墓 2014.5.18 广州
何人鉴家族墓位于白云区同和街道握山村上白云山麓,宋古墓。2008年12月,被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姑嫂坟。详见《广州市政府确定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3处)》(穗府办〔2008〕67号)。




宋承務郎百五府判何公之墓 公諱人鑒字德明南雄保昌何侍御諱㫤之後也曾祖六學士娶安人麥氏祖三九承事娶安人吳氏父念三承事安人曾氏陳氏劉氏公生於宋淳熙戊申(1188)二月十四日□時初娶施氏□䘮與姑合葬於蒲澗念三承事先墓之□□娶安人葉氏有子四人咸明經長起龍宋進士及第授朝散大夫太□大卿次鬥龍省元次躍龍從仕郎次翊龍文林郎公以震男恩□承務郎百五府判葉氏郡封安人命四子以甲乙丙丁為號安人葉氏諱晨七月七日也公卒于宋咸淳丙寅(1266)六月念三日享年七十有九次年丁卯(1267)十月吉日葬於永泰里圓州村幄山口向之原葉氏葬公墓之左墓表宋季兵燹石毀不存大元至正六年(1346)壬午臘月吉日孫德慶路儒學教授汝楫偕曾孫玄孫重修元末仍被兵乱發掘洪武初畧修未立墓表迄今二百年余矣 峕成化二年(1466)季冬吉日 七枼孫雲南廣南府知府致仕何善承 何英𤩥 何震 何恮 八枼孫宗子何暹 重修□石 2014.5.18 广州


宋何公德明古墓群重修碑記 番禺沙灣何氏四世祖德明公之古墓群內德明公與繼配葉氏居中長媳太常卿恕堂公原配陳氏季媳從仕郎雲津公原配蔡氏兩媳謹循冡婦近侍翁姑而附葬於左右公墓始建於宋度宗三年迄今七百餘載久歷滄桑屢毀屢修第五次重修在雍正五年丁未距今二百六十多年後復遭毀壞殘缺不全近年族內伯叔兄弟睹此瘡痍之狀建議重修經多次醖釀確定重修焉 宋嘉定年間公除舊禮讓其原配施氏與其妹季姑合葬於蒲澗三台嶺以彰其義成為聞名遐邇之姑嫂墳也公此壯舉乃何族之光亦創嶺南文化之瑰寶 隨後宋理宗紹定六年(一二三三)公納價入廣東常平司承買官荒田園山地使沙灣何族有田可耕有山可樵有水可漁有地可牧生者可養歿者可塟令後人子孫繁衍人才輩出成一方望族今我輩子孫享祖德之垂蔭賴此樂土安居亦德明公廣拓之力也 時逢盛世乃有此第六次重修荷蒙族內外伯叔兄弟姐妹海內外鄉親賢達等熱情贊助各方鼎力支持主事者力求以舊復舊技師匠心獨運工匠精心細作歷時將達一載方復今日之莊重宏觀以昭先祖之遺德焉 仰各方人士惜之愛之以保千秋特立石以告 何留耕堂眾子孫重修立 公元一九九五年乙亥仲春吉日 2014.5.18 广州


葉氏安人四世祖德明公繼配也生四子長曰起龍次曰斗龍季曰躍龍四曰翊龍 宋承務郎何公德明繼配葉氏安人之墓 何留耕堂眾子孫重修立 一九九五年乙亥仲春吉日 2014.5.18 广州白云山


何人鑒長媳 宋太常卿恕堂何公元配陳氏之墓 2014.5.18 广州白云山


何人鑒季媳 宋從事郎雲津何公元配安人蔡氏之墓 2014.5.18 广州白云山


何人鉴家族墓 2014.5.18 广州白云山
慎终追远 凝聚乡情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4-22来源: 番禺日报
沙湾何氏家族“拜太公”习俗源流初考
又到一年一度的清明祭扫时节,孝子贤孙们都忙着祭祖扫墓等各种事宜。古韵悠悠的沙湾文风鼎盛,慎终追远、尊亲敬祖的孝道传统源远流长。当下,何、王、黎、李等各姓宗亲将分别组织起家族扫墓团队,在清明期间择日相聚,举行“拜太公”这追远溯源的传统祭祖活动,以纪念各自的宗族创始之祖。以沙湾何氏为例,一探该传统习俗的究竟。
何氏家族是沙湾人文发展最兴盛的家族,其开基创业始祖是南宋时期的何人鉴。他向政府买下沙湾一带大片官荒田园,大力拓垦,并命子孙世代居耕于此,开启了沙湾何族数百年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何人鉴归隐田园,拓垦之余还将4子扶育成进士、省元等杰出人才。虽说是时已在沙湾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家业基础,但以其士大夫资历,还必须恪守一定的封建礼制,讲究正统的官式礼仪,因此他卒后归葬南越故都胜迹之白云山,墓址位于东北坡的幄山(今白云区同和街幄山村后山),后来,其继室叶氏与媳妇陈氏、蔡氏也附葬两侧。
当年,沙湾何还留下了“姑嫂坟”的美谈。“姑嫂坟”是一个姑嫂侍奉父翁,孝感动天的不朽传奇。当时何人鉴奔波王事常出外,妻妹则衣不解带照顾年迈的父亲。后来老人辞世,嫂亦因心力交瘁而殁,姑悲恸至极,竟与嫂同日而亡。人鉴感其孝义与姑嫂相得之情,将二人合葬于三台岭(今云台花园)其父墓侧。古无姑嫂合葬之礼,但因其孝义和恰、情动远近而成为当时社会家庭教育的典范,遂有了传颂羊城数百年的“姑嫂坟”传说,甚而有不少别姓人士也慕名上坟拜祭。
据老人忆述,留耕堂早有族例,每年于清明节后15天往广州拜山,确定日子后即租下一批紫洞艇(旧时一种豪华游艇)于当天给绅衿乘坐,其他人则搭乘大渡(内河客轮),由自备的4艘装甲武装船护航,浩浩荡荡驶往在广州自置的“象贤堂码头”,当晚分别住在自建的客栈和4间书院、2间武馆或亲戚家中。他们事先买通守门兵将,于翌晨五更提前打开小北门。第三天又以同样方式往幄山拜太公,到拜者赏鞋金10银元。又据民国元年(1911年)的记载,当年用于往广州拜祭的开支就达6100两白银,足见其铺张程度。
建国后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清明大规模组织“拜太公”的习俗被迫中断,但仍有少数族人邀约三五亲友,自行前往拜祭。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何氏有识之士即重新发起,首先成立了“留耕堂何氏宗亲联络处”,以积极连系海内外乡亲;继而重修了祖墓并积极向文物部门呈报相关资料,使两处古墓群先后被列为“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随后他们把“拜太公”这一优秀传统,通过广泛沟通协调、详细组织安排而延续下来。
如今,何氏联络处组织的“拜太公”活动一般选定在清明节后的第三个星期天,参与者也不限姓氏、性别,只要行动方便,不论男女老少都可踊跃参加。一些海外乡亲甚至专程回乡参加活动,届时几百人分乘十余辆大巴,浩浩荡荡一起出发。
自恢复这项传统习俗以来,不知不觉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过去致力参与“拜太公”活动的多数都是纯正的“沙湾何”,如今,来自南海、顺德、黄埔及珠三角各地的很多何氏宗亲,都纷纷加入到“拜太公”行列中,队伍逐年壮大只能分批前往拜祭。“拜太公”这秉承祖辈优良传统的活动,不仅是“沙湾何”每年团聚的良机,还是凝聚乡情、促进和谐的一种良好方式,也成为了各地何氏宗亲联谊、沟通的绝好机会。
(何润霖陆凤仪何洋)
来源:《番禺日报》2012年4月22日A1版 http://pyrb.dayoo.com/html/2012-04/22/content_168079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