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西伯利亚理发师》影评

看《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在一次深夜,近3个小时的故事徐徐展开如一幅宏大的诗卷,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感觉心口很紧,走到屋顶的天台透气,却始终无法平复内心思绪的汹涌。剧终前,主人公托尔斯泰与昔日爱人选择不再相见,那种岁月迁变带来的沧桑无力感冲击着我,在如银的月色中站着,我不禁泪流满面。
《西伯利亚理发师》情节并不复杂,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某种隐藏已久的情愫,这种情愫和理想主义爱情的忧伤有关,和世事的苍茫冷峻有关。1885年的沙皇俄国,由于资金问题,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制造新形伐木机西伯利亚理发师的计划被迫搁浅,他从本国请来风尘女子珍解决问题,妄图通过珍的美貌和交际手段骗来莫斯科政府下一笔投资。在前往莫斯科的列车上,珍遇到了士官生托尔斯泰,温文尔雅的托尔斯泰对这个神秘的美国女人一见钟情。而珍了解到托尔斯泰所在军校的校长拉德洛夫将军与亲王关系较为密切,于是施展技巧诱惑拉德洛夫将军以骗取与亲王的联系,拉德洛夫却对珍动了真感情。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托尔斯泰发现珍与拉德洛夫的对话,误以为她在欺骗自己,一直深爱着珍的托尔斯泰忍无可忍,在歌剧演出的现场用琴弓打伤了情敌拉德洛夫,拉德洛夫借题发挥,托尔斯泰被认定谋杀亲王未遂而流放西伯利亚。在火车站上尽管珍赶上了最后的送别,但是托尔斯泰始终没能和珍见最后一面。事件过后,拉德洛夫因保卫皇室有功而得到提升,珍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那笔款项,而托尔斯泰却为此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前程。十年后,“西伯利亚理发师”终于可以轰鸣着驶在西伯利亚的丛林间,已经嫁给罗伯特的珍也有机会踏上托尔斯泰流放的那片土地。她驾着马车寻找她的爱人,那个年轻英俊的俄罗斯军官,她找到了他简陋的房子,茶还是热的,可是却没有人,在储藏室,她发现了托尔斯泰以前的女仆露娅,她的旁边是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都很惊恐,露娅的手里还拿着一把镰刀。珍是威胁,正是珍葬送了托尔斯泰的远大前程,屋子里都是陌生的味道,他被一个真正的俄罗斯女人照顾的很好,珍只好离开,十年的等待和想念都失去了意义,她来晚了,她没有见到安德烈,就等于她没有来过,只能驾着马车怅然离去。但是托尔斯泰见到了她,远远的看见了心爱的女人驾着马车飞奔,十年过去了,他不再是那个英俊而热烈的军官,他满脸胡子,贫穷,成了一位猎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太多沧桑的痕迹,只是,他还活着,他向着珍的方向,像野兽一样疯狂奔跑,他穿过丛林,越过溪流,最后站在山脚,他点燃一支烟,吸上,然后抬头,望着昔日爱人的影子在原野尽头逐渐消失。
在这个漫长的影片里,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外,还有很多描绘俄罗斯风情的段落,有相当篇幅勾画了百年前俄罗斯帝国辉煌的过去。传统节日中热闹的人群,痛饮伏特加的豪爽,还有冰天雪地里的群殴以及充满宗教气息的宽恕日等等。让我动容的是,托尔斯泰被押解上了开往西伯利亚的列车,士官学校里的朋友们唱着演出歌剧里的段落,送流放的朋友远去。车厢内的他一动不动,但用尽全力高声唱着——回应站台上戎装一身的朋友们,他此时此刻却已是一名囚犯。在托尔斯泰身上,爱情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统一,他捍卫爱情,就像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气质中极端的成分让他的生命如同水晶一样易碎,却也使他苍茫的生命之途散发出水晶折射太阳之后的熠熠光芒。
爱情是不死的信仰,正因如此,它和死亡一样,是千百年来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用他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十多年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的教诲。西伯利亚,寒冷,荒凉,流放之地。作为一个来自底层社会,承载着改变家庭境遇重望的青年军官,在命运的转口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故,是否会为曾经不顾一切的爱懊悔过,是否怀疑过,电影本身并没有给出答案,只知道的是他选择了决然的人生,再也没有和当年士官学校的朋友们往来。作为猎人的托尔斯泰显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青春洋溢,也不再会为爱情奉献一切,所以,他选择了驻足、点烟,迷茫地望向绝尘而去的身影。他得到象征性安慰的自由,在西伯利亚,了却残生。
那怦然心动的爱情、那白雪中的俄罗斯、那曾经火一样炽热的少年,那如少年的笑容一般美丽的青春。或许,真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才能这样不顾一切地面对世界。我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那段话,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是的,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你我终不能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