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为啥能出个朱皇帝--淮西马场
朱元璋成功路上有两个对头,一个是张士诚;一是个陈友谅,这当中张士诚就是淮东人。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元朝末年遍地狼烟,凭什么朱元璋的淮西集团成了事。连同样出身于江淮之间的张士诚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元朝早早的就在淮西给朱元璋备好了马,让淮西集团能够拥有一支强悍的骑兵。
元朝 在南方地区养马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除了你得狠下心来把农田撂荒成草场以外,总结下来还得有三条:一是尽量选靠近北方的地方;二是放马的地方得有山;三是得有盐。
南方还就是只有云贵能规模化产马。
回到元朝必须在南方养马的话题上来。既然要在南宋故地找个靠北的地方,那朱元璋的淮西老家,作为南宋的北方前线肯定是符合条件的了。淮西在元朝时,大部分属于庐州的辖区,这个庐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合肥。所以元朝在淮西设置的官马场被称之为庐州马场。
不过现在问题又来了,既然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对凉快点,那么为什么马场设在了淮西,而不是淮东呢?这就牵扯到刚才所说的南方养马,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你还得有山。淮西和淮东地形上最大的区别,是一个西面靠山,一个东面靠海。淮西的靠山是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淮东则地接东海。庐州在元朝时,是一个比省低一级,比州高一级的“路”的行政地位,庐州路的辖区就包括大别山的东部。

对于养马这件事来说,山的存在非常重要。山区的海拔差,能让山中的气候呈现多样性,找到冬暖夏凉的地方。游牧民族在塞外游牧的话,需要在不同季节转场。天气特别冷的话,就得指望山谷中那些小气候相对温暖,还有牧草生长的冬季草场养活牲畜。这事放在南方,就正好是个反过来的需要。南方的夏季实在是太湿热了,蚊虫又多,马在这种地区特别容易生病,到了夏天你就得赶到山里去避暑。从这个角度说,靠山的淮西就比靠海的淮东适合养马了。不过你要说位置靠北,还得有山才适合被选中,那同样作为过南宋前线的湖北襄阳地区也挺合适的。襄阳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方政权的门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山有水,可以依托山水建立防线。
不过你要说位置靠北,还得有山才适合被选中,那同样作为过南宋前线的湖北襄阳地区也挺合适的。襄阳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方政权的门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山有水,可以依托山水建立防线。
这就得回到元朝建官马场的初衷上来了。南宋故地范围那么大,一定要勉为其难的搞片草原监控的话,那就得有取舍。要是选在襄阳建马场,那这个马场服务的就是湖北地区的元军;要是选淮西建马场,那监控的就是隔江相望的江南地区了。
这你让元朝的皇帝选,肯定得选江南。不光是说以南京、苏州、杭州三城为主要城市的江南地区,是南宋政权的核心区,更重要的元大都(元朝首都),也就是现在北京的米粮,都是靠江南地区输送的。
这种情况下,与江南隔当相望的淮西地区就得以压倒襄阳,变成了一片草原地带了。当然,淮西大片农田变草原,对元朝来说有战略意义,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肯定不是好事了。
-----------------
南方养马还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盐。包括人马在内的哺乳动物,都需要在日常摄入盐分。人不吃盐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没力气。区别在于人懂得开采盐,把盐加在食物里补充盐分。野生动物的话,是通过食物或者舔食含盐的矿物获取盐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能养一方动物。马在它的原生环境里,倒是不用为补充盐的事烦恼。天气凉爽出汗少是一个原因(出汗会流失大量盐分),还有一个原因是欧亚草原地处内陆,绝大多数河流都是内流,那些融解在水里的矿物盐排不到海里,造成内陆湖泊、河流及其周边地区的含盐量普遍较高。马儿吃草的时候添个土、喝个水就把盐给补充了。
南方养马很重要一条,就是得给马吃盐。元史中记载,云南“所牧国马,岁给盐,以第月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这意思是说每匹官马每年会发一次盐,然后选在寅日喂给马吃。这里说的“寅”是地支里的寅,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寅日啖之”意味着十二天给马补一次盐。
这盐对那些生活在南方的马有多重要呢?这样说吧,没盐吃会死。有一年云南发生叛乱,云南行省自己出产的盐运不到官马场,结果大部分的马都病死了。还好元朝在云贵建立的“亦乞不薛”马场位于贵州西北的毕节地区(当时属于云南行省),紧挨着四川。四川的盐又正好产自南部地区,于是朝廷紧急下令从四川调盐,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庐州和淮西属于安徽,安徽这地方不产盐,不过隔壁江苏却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盐地,出产的盐被称之为“淮盐”。为了控制淮盐,元明清三代都设立了“两淮都转盐运使”的官职,负责两淮盐务。喜欢看清宫戏的人估计知道,这可是个肥得流油的差事。
这里说的“两淮”指的不是淮东、淮西,而是淮东和它对应的淮河以北地区。再说的简单点,就是江苏的长江以北部分,简称苏北。
海水是咸的,理论上只要靠海,盐就是取之不竭的。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不是说靠海就一定能够成为盐的生产基地,这当中牵扯到一个成本问题。
长期以来,产自苏北的淮盐,无论是提炼成本,还是生产规模上都拥有很大的优势。这与苏北海岸线的地貌有关。整个江苏地区地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几乎完全被长江、淮河、黄河三条大河冲刷成了平原。
沿海平原的海岸线并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线,平原向东缓缓的没入海中,海水一退潮就露出大片的滩涂地。日子长了,这些滩涂地在涨潮时也能露出地面,就变成了真正的陆地,滩涂的位置也继续向东延伸。整个华北平原都是在亿万年时间里,这么长出来的。
直到中国人发现滩涂在制盐上的独特优势,才算彻底改变了苏北沿海的命运。
一提到煮海为盐,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架口大锅,直接蒸发海水。最早的确是这样的,不过真要只是用这笨法子,苏北沿海地区也就没啥优势了,你这的海水含盐量,也不会比中国其它沿海地区高到哪。
淮盐的优势是在唐宋时期体现出来的。这一时期淮盐生产在工艺上,开始采取 “煎盐”而不是“煮盐”的方法。
滩泥是天然的过滤器,浸泡过海水后,会把更多的盐份留在滩泥下的海水中,煎盐法是把留在滩泥下高浓度海水,用草木灰吸出来,再用水把盐溶解出来,滴在烧热的铁盘上迅速蒸发成盐。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工省燃料,就是制盐的人得手快,盐一结晶马上从铁盘上扫下来。整个过程就好像煎荷包蛋一样。
宋元之后,又出现了晒盐法,做法是在滩涂上筑个堤坝,潮水上涨时把海水放进来,退潮前乘海水不注意把堤坝再堵上,然后利用太阳和相关工序慢慢把盐给晒出来。现在的话,你去看盐场都是用的晒盐法了。明朝时淮河以南还沿用的是煎盐的古法,淮河以北地区则以晒盐为主。
不管用哪种法子,滩涂都成了产盐的富矿。
淮盐因为滩涂而获得的成本优势,使之得以击败中国其它沿海地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食盐品类。在北宋所有的产盐地中,淮盐的产量占比能达到一半,南宋时的占比更高。有淮盐在,元朝在淮西养的马自然是不会缺盐的。
宋元之后,又出现了晒盐法,做法是在滩涂上筑个堤坝,潮水上涨时把海水放进来,退潮前乘海水不注意把堤坝再堵上,然后利用太阳和相关工序慢慢把盐给晒出来。现在的话,你去看盐场都是用的晒盐法了。明朝时淮河以南还沿用的是煎盐的古法,淮河以北地区则以晒盐为主。
不管用哪种法子,滩涂都成了产盐的富矿。
淮盐因为滩涂而获得的成本优势,使之得以击败中国其它沿海地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食盐品类。在北宋所有的产盐地中,淮盐的产量占比能达到一半,南宋时的占比更高。有淮盐在,元朝在淮西养的马自然是不会缺盐的。
虽然淮河南北的沿海地区都能产盐,但大部分盐场还是分布在淮河以南,也就是淮东地区。元朝在两淮一共有29个盐场,其中有26个位于淮东地区,3个位于淮河以北。除了两个位于淮北连云港的盐场,因为海岸线变化废弃重建以外,基本都是继承宋朝的。
张士诚的老家就位于地处淮东的江苏盐城,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这座城市是因为产盐而兴起的。而且张士诚本身就是盐贩出身,跟着他起事的也是负责晒盐的“盐丁”,可见这片土地跟盐捆绑有多深。
其实收税是很有学问的,讲究的是细水长流。评点中国历朝历代最后时段的混乱,都少不了“横征暴敛”四个字
英国人有句话:“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方法上你不能抓住一只鹅往死里拔,最好每只鹅都偷偷拔一两根。
盐是人人都要吃的,用量又不大,收盐税的话就可以做到这点。重点在于你得把盐弄成政府专卖,不让在民间私自流通,然后把税加在盐的售价里。这法子最早是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发明的,齐国也因此富甲天下。
此后盐税和食盐专卖,就成了中国历代王朝最重要的财政手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元朝的行政管理简单粗放,更加依仗盐税。到朱元璋出生那年,盐税竟然已经占到了元朝财政收入的80%,而这些盐税又大多是由淮盐贡献的。《元史》里记载:“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