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心理」父母有这4种行为,会让孩子永远长不大,希望你不是
最失败的教育,是让子女成为了长不大的孩子!
父母的爱有时候过于沉重,让孩子举步维艰,裹足不前。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疼爱孩子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往往就是父母的这一份疼爱,导致孩子永远只是“孩子”,长不大,更不知道怎么长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长不大呢?
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受父母的教育观念所影响。
你会发现,中国式家长教育孩子,往往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而这些弊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永远长不大。

01过度保护
我们小时候父母跟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些话语就是:
这个不可以碰,危险;那个不要这样做,危险;那里不可以去,危险;.....
很多时候,我们还未踏出门口,就已经被告知“小心!危险!不可以!”,所以我们还未尝试开始,就已经被下令禁止。
相比外国孩子,父母往往采取“放养”态度,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尽可能的让孩子多做尝试,释放天性,才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父母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遇事首先想到的,大部分是如何退缩,如何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选择面对。
因为从小就被“可能危险的事情就不要接触”的观念教育长大,所以内心还是那个面对危险,总会有种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的心态,不敢轻易做出尝试,更怕承担后果。
亲情总是深厚而盲目。从小到大,只要有父母的地方,我们就会被保护起来;我们不需要承担后果,最严重的后果,也不过是说一句“下不为例”。
父母的过度保护,往往使孩子更容易被社会淘汰,被社会抛弃。
02一手包办
培养孩子实践动手能力,其实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但是往往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或者不高兴了,所以什么事都选择亲力亲为。
害怕孩子自己吃饭吃不饱,所以选择一口一口喂;害怕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慢,容易着凉感冒,所以总是自己帮他穿好;
记得《变形记》中有一期被称为“16岁巨婴”的主人公刘思琪,就是一个典型的,在包办教育下长大的孩子。
虽然已经是16岁的年龄,但是吃饭要人喂,衣服要人帮她穿。就连许多幼儿园小朋友会做的,她也不会,连参加《变形计》,整理行李还要全家人出动。
全家人都宠着她,养成她的公主病,对她而言,什么事都不用操心,有保姆亲戚甚至保镖,她只需要花钱,在她的观念里,父母宠着她,所以东西用钱都可以解决,钱解决不了的,父母会解决,她一点都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最怕就是在外人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父母眼里却是理所当然。
这样包办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孩子没有锻炼机会,缺乏自理、处事、应对困难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百害而无一利,成为危害社会的巨婴。
家长在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应多给与其一点空间与时间,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独自完成。让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父母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每个人的人生,总有那么一段路是需要自己独自前行的,谁也靠不了,谁也靠不上,能靠的只有自己。
为了让孩子能在这段路上独自行走得更加顺畅,父母请大胆的放手吧!

03过于管制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其进行指手画脚,不但打扰到孩子的思维方式,还会造成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毛病。
就好比观看别人下棋,如果你在旁边指指点点,很容易会打乱下棋者原本的思路,甚至是部好的战术,导致下棋者难以集中注意力。
观棋不语才是真君子!
当别人忙于某事或者有所沉思之时,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思路和计划,应该让当事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要以能者自居,指指点点。
父母想要更好的帮助孩子,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尽量避免失败,更快的走向成功。
但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摔过跤的成功,根本不会被铭记,只有懂得通往成功的路有多曲折,成功的结果才会让人倍加珍惜。
所以,想让孩子将来的的成功能持之以恒,请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凡是只有经历过失败,才会更懂得珍惜。

04有求必应
很多家长,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而努力工作,所以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了弥补自己的这种缺憾,所以很多家长选择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做到有求必应。
兰兰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所以对于父母的印象除了除了是个“要什么给什么的亲人”外,并无其他更深的情感。
因为父母总是对兰兰有求必应,导致兰兰一旦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就会打电话向父母索取,父母处于不能陪伴身边的愧疚,往往都会满足兰兰,即使要求有些过了,但还是选择成全。
长此以往,只要父母不能满足兰兰的需求,兰兰就会大闹脾气。
直接导致兰兰形成了严重的攀比、虚荣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只要父母稍不顺他的心意,就有可能让孩子做出偏激的行为。
因为他们从小便习惯了父母的有求必应,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
所以,建议家长在孩子提出要求时,你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个,如果合理你可以满足对方,但如果不合理,家长应该拒绝。这样对孩子成长发育才是有利的。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老四劝慰周莹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们所有人啊,都是过客。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聚的时候就要卯足了劲的开心,等到散了呢,谁也别惦记谁。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再找新的开心。”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无可厚非,天底下很难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爱是需要有分寸和尺度。
人生如是,谁也不能陪谁走一辈子,一路上总有人来来去去,但是能陪自己走到最后的也只有自己。
所以,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这才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转自网络,贵在分享,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还没关注的师友,动动发财的小手关注下哦~
关注禾木不迷路~
每天一篇心理学文章分享给您~
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