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好用的工作方法,帮你提升工作效率!
我大部分时间都很努力,但也难免有情绪不高的时候,明明堆了一大堆事儿,而且还都挺重要的,但偏偏啥都不想干,只想躺平。
明明攒了好几个家庭保单等着梳理,但就是只想干不动脑子的;明明今天的热点很适合写一篇保险科普文章,但就是懒着不想写。
我实践过,觉得很好用的三个工作方法,分享给大家。
1【十五分钟工作法】
有时候我们找不到工作状态,是因为有些工作很抵触,不想干。
但是越拖延越有焦虑感,越有焦虑感越难开始干,恶性循环。
比如最近工作量太大,我看到这个方法后,我就用15分钟法则来完成这件事儿。
提前算计好,我可能要用3小时完成,分解成12个15分钟,每次就干15分钟,到点就给自己下课。
每天拉着进度往前走一点,既不会因为拖延而焦虑,又不会有心理压力。结果就是我往往比其他同事早一周完成工作计划。
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当坚持满15分钟的时候,已经找到了状态,可能还能再坚持一个15分钟。
我们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小孩,需要一些刺激和奖励才能积极向上。用15分钟的闹表来诱惑它,让它愿意干点正事儿。
随着耐受力增强,现在我已经可以把15分钟延长到1小时,现在叫做1小时法则也可以了。莎士比亚说: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中国古语说水滴石穿,不必涌泉,坚持滴下去自会有结果。
我认为15分钟工作法则就是利用了水滴石穿的原理。跟15分钟工作法同理的,是任务拆解法。
如果一件事确实需要花很多时间,可以把它拆成很多部分,如果每个部分还是觉得难,就继续拆解——拆到每一部分都很简单为止。
比如说最近我连续日更,做过的人都知道非常难,大家反应质量普遍很高,我是每天按这种思路去做的,把它拆解成标题、开头、第一部分标题、第一部分要点、第二部分标体、第二部分要点……只要你愿意,拆多细都行,就跟高中时老师教的写作文思路,先画树干,再一段段丰满。
总之,就是从大脑认为简单的事儿开始。不急于一次完成多大工作量,但保证每天都做一会儿。
2【灌水桶工作法】
快速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在足够重要的事情上而已。
这是我现在使用的工作方法,目的是确保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到工作中,并且投入时间到重要事项里。这个方法是跟《奇特的一生》主角柳比歇夫学习到的。柳比歇夫是一位昆虫学家,也是一位老师。
他一生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内容涵盖昆虫学、数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平均每年出版1.5本书,你是不是以为他三更灯火五更鸡?不,其实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下来也就是4小时。
有些人也许不信,我每天工作8小时都干不完工作,怎么可能又当老师又出书,还每天只有4小时工作时间呢?答案就是:这4小时是「纯」工作时间。不掺杂刷手机、聊天、吃饭、上厕所等这些杂事儿的、纯粹的科学研究时间。
柳比歇夫在26岁时创立了时间统计法,把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的时间记录下来,比如13:10到14:00,阅读某书。
他从26岁之后的56年坚持使用时间统计法,从不曾有一天休息,每天坚持投入4小时以上的时间到科学研究中,才有了70多部著作的高产。
所以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工作时间”标准来看,柳比歇夫每天的工作时长远远超过4小时,因为他除了科研,还要讲课、开会。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给我一个重大启示: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关注在重要目标上所投入的时间。就以保险这份工作为例,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
我认为是:成为专家、吸引客户、解决客户问题。对应的,学习知识、输出知识、客户服务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事项。我必须在这三件事上花费足够多的时间才可能成为行业真正的长青藤。
这三件事可以比作3个水桶,我每天要做的就是往三个水桶里分别灌水(时间)。
知道这个方法后,我现在会留心统计每天花在“客户服务、内容输出、学习输入”上的时间,这代表3个水桶,指导我合理分配时间。
一天下来做个汇总,就知道这一天在保险这份工作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其中多少时间投入到了客户服务中,多少时间投入到内容输出和学习输入上。
2020年-2021年我平均每天的纯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这8小时获得了很好的一个结果。
我现在回顾时,觉得输出这一块做得很欠缺,三个水桶有“偏科”,所以今年调整了输出的方式,启用公众号,能系统的整理我的思路和观点。
灌水桶是一种思维,统计时间只是约束手段,我从2年前就想写文章,但一写就觉得好难,现在改用这种方式后,一年写一篇的年更博主一不小心就一个月写了30天了,在经过痛苦的一个月适应期后,我开始慢慢有了稳定的工作节奏。
3【小黑屋工作法】
你也可以叫它“自习室工作法”,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找个特定环境,专门用来完成它。
我转行做经纪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专门在小区租了一间房子,因为我家孩子小,还没上幼儿园,而我深知我资质就不好,如果再无法专心,会死的很惨。
我家离公司又比较远,我又不想把时间耗在通勤上,想把时间省下带带孩子。不外出的情况下,我一般都早上先陪孩子吃饭洗漱、再看一本书。
快到9点时,会跟孩子再见,离开家,到小黑屋,开始一天的工作。自由职业并不代表完全放任自由,这种换地方的方式,让我瞬间能找到状态,不像在家时,一会娃来了、一会又想吃个水果。
因为我默认小黑屋就是办公室,所以我一进入小黑屋,大脑就很顺从地产生应激反应,调整到工作模式。
所以,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地点,这种仪式感很重要。一天两天....时间久了,就看出差距了。
就像大家说的,周艳的资质跟很多同事比,其实并不好,为什么成长得比大部分人都快,可能这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另外,我的小黑屋非常简陋,也不放零食和水果,我是故意这么搞的。
每当看到简陋的屋子,越艰苦越有心劲认真工作,人的本性很容易畏难和贪图安逸。我觉得自己不够强大,需要一些外在的刺激,推动我向前走。
大家留心一下自己在家办公的效率,如果效率不行,可以考虑换个工作场合,没条件租房子,可以找个咖啡厅或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