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现代艺术的符号——莫罗佐夫兄弟(Morozov)艺术收藏系列 | LV基金会 (上)
去年9月底,LV基金会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普希金国家美术博物馆以及特列季亚科夫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莫罗佐夫个人收藏系列展。整个展览共有来自莫罗佐夫兄弟俩个人藏品200多件,汇聚了法国和俄罗斯现代艺术家的画作。
其中有来自梵高的“海滨的渔船”、“放风的囚犯”,高更的“手捧水果的女人”等世界名画,均是第一次在俄罗斯以外的地方展出。

展出时间是2021年9月22日至2022年4月3日。本次展览也属俄法两国的外交文化盛事,作为Bernard Arnault的好友,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莅临揭幕仪式。
俄乌军事冲突下,展览在3月也继续进行,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3月的巴黎很冷,但是风和日丽。LV基金会周边都停满了车,我们绕到后面的小树林总算找到了空地。随手一拍,就是张风景明信片。

这是我第二次来这边看展,选了一个中午的时间(其实是赖床起不来)。白天日照充足,整座帆船形状的建筑果然呈现了不同于傍晚或者夜晚的反射效果。

进去LV基金会一直都需要安检,这次因为疫情的缘故,还要检查健康码。我是外国游客的缘故,并没有欧盟统一的健康码,只能用香港的疫苗接种纸质证明。其实3月14日前,去法国餐厅、博物馆、电影院,或者搭乘任何公共交通,都需要出示疫苗接种证明。虽然他们的机器扫二维码扫不出来,但是只要看到疫苗的类型+第三针的接种日期都符合规定,就没问题了。
既然是去LV基金会,我特别背了新买的LV包包——boîte chapeau souple。每次在官网看中了某款包包,去了店里买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买包这事儿也是看眼缘。
检查健康码的是几位年轻的法国女孩,说话间我瞥到其中有一位姑娘一直在打量我背的包包。安检完,我得意地跟男朋友说,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估计都是实习生之类,肯定很羡慕我的包包。他大笑说,你们女生真是有意思……
放上两张包包的美图,简直熠熠生光好吗?!


走进展区,首先看到的是这对收藏家兄弟的介绍。
Mikhail Morozov (1870年生人) 和 Ivan Morozov (1871年生人)是一对俄罗斯兄弟,他们出身农奴,来自信仰东正基督教的老仪式主义家庭(the schismatic Old Believers faith)。兄弟两人对艺术充满浓浓的兴趣,立志收藏现代艺术作品,并主动捐给了于1892年建成的特列季亚科夫国家博物馆。
青少年时期,这对兄弟追随艺术家做学徒,有机会接触到俄罗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们,其中就包括Konstantin Korovin,Valentin Serov等人。
19世纪90年代末,哥哥Mikhail Morozov开始收藏包括马奈(Manet)、柯罗(Corot)、莫奈(Monet)、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德加(Degas),以及博纳尔(Bonnard)、丹尼(Denis)、高更(Gauguin)、梵高等人的作品。这些是他最想介绍给俄国的法国艺术家。他33岁逝世(1903年)时,个人收藏包括39幅法国作品和44幅俄国作品。
他的孀妻Margarita Kirillovna Morozova遵照他的意愿,于1910年将这些藏品捐赠给了特列季亚科夫国家博物馆。博物馆专门设有一个房间,用于陈列这位伟大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收藏家的个人藏品。
弟弟Ivan接过了哥哥未竞的事业,继续收集法国现代艺术作品。1903年他开始对印象派作品感兴趣,直到1907年发掘了塞尚(Paul Cézanne)后,他的收藏方向变得更加清晰。
1912年,Ivan在莫斯科的大宅,由Maurice Denis完成了音乐室的装修,Pierre Bonnard完成了宅子主楼梯的装修。至此,Ivan Morozova的画廊算是完工。杂志Apollon甚至为此出了俄语和法语的专刊。



1907年春天,Maurice Denis 受Ivan Morozov委托,设计他的Moscow Palace的音乐室,要求以古典神话为主题。因此,Maurice创作了13幅巨型画板,讲述了爱神丘比特和塞姬的故事。

1918年12月19日一纸法令被签发,当局要将Ivan Morozov私人藏品充公。Ivan逃离了莫斯科,首先去了彼得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然后秘密越过国境,带着家人逃去了芬兰,再谋移民欧洲。1921年7月22日,他死在了捷克的卡罗维发利(Karlsbad),享年49岁。
1900 - 1901年哥哥Mikhail Morozov首次从高更那里买了一批作品,并引入俄国。1907 - 1910年间,他又陆续购买了11幅高更作品。Morozov藏品共纳入13幅高更画作,全部都是高更在大溪地的创作(只有一幅由弟弟Ivan购买的Cafe at Arles除外)。显然,兄弟二人钟情于高更创作的异域田园风格作品。


高更的大溪地系列作品将其早期的合成主义(Synthetist)发挥到了极致。他一方面要还原自然的外在形式,一方面要投射自己的情感,同时还要实现线条、颜色以及形态的纯粹及美感。受纳比派和野兽派的影响,他创作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用平面、圆圈及纯色去演绎他眼中的世界。
高更曾经做过水手,梦想要超越地平线,打破欧洲文明的窠臼,去探索“野性”的世界。在帕皮提 (法属波利尼西亚首府,位于大溪地岛上),他想要记录当地土著的宗教仪式。他的旅行日记《Noa Noa》(1901年) 受启于 Jacques-Antoine Moerenhout 的《大洋洲岛屿游记》(Voyage aux iles du Grand Ocean) (1837年)。高更学习人类学,通过文字和绘画,将当地的风土人情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世人。他一幅又一幅油画,第一次生动地还原了大溪地原生态的样貌。
Mikhail 和 Ivan 这对兄弟,因为早期接受的艺术熏陶的缘故,尤其喜爱风景画。他们的藏品里有相当数量的现代艺术画作,都属于这一类别。
他们的藏品分别有现代主义法国和俄罗斯流派的达标,包括奈比和野兽派,Pierre Bonnard,Andre Derain, Maurice Vlaminck, Louis Valtat, Andre Marquet等人的作品都与高更的综合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和 Edvard Munch 则打破了学院派的表现手法。在这些个性鲜明的流派百家争鸣之时,俄罗斯也迸发出新兴前卫流派,以Natalia Goncharova, Pyotr Utkin, Martiros Saryan等画家为代表,将斯拉夫与东方的视觉美学融入在自己的画作里。这些画家都采用了解构主义原则,赋予了风景画极致感官的表达效果。




这些画家钟情的绘画对象却大相径庭。有些画家喜欢北欧或者地中海水域,以河堤、山峦绵延的海岸线、海平线等为主。而另一些画家生活在内陆,则喜欢远离都市,去描绘乡村小镇和田园风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使用纯色,用这种符号型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他们的一元感官。


我们去的时候3-4楼在拍电影,所以封了起来,14:00之后才允许参观。我们也看累了,就去楼下咖啡厅吃点东西。人挺多的,本来只想点个咖啡,但是服务员表示必须点主食……
平心而论,咖啡厅的菜色质量很好,虽然贵,但是吊打很多五星级酒店餐厅。我们点了一份意大利面(34欧),有放黑松露;一杯拿铁(28欧);一份甜品Paris-Brest(14欧)。我没有吃主食,但是拿铁和甜品都让我赞不绝口,熊熊于是也好奇地点了一份甜品。他嘴很叼,居然也表示可以打8分。



这篇就先写这么多吧……明天一大早4:00就要起床,去赶7:10的飞机。好困,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