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成军25周年,用5个关键词,回顾他们陪伴我们走过的岁月
29日是天团五月天成军的第25周年,5人齐聚在IG上开直播欢庆,吸引大批五迷围观同庆。
从“呱呱坠地”到“稳重成熟”,从卡带、CD到线上串流平台,从地下乐团到“天团”美誉,五月天陪伴我们走过岁岁与年年。

#成长的歌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首五月天”成为口耳相传的口号。尽管有些矫情,但这句话何尝不是言简意赅概括了他们出道25年,发行过9张专辑,经典歌曲更是数不胜数的歌坛经历?

20几年前彻夜排队看校园演出的歌迷,如今已为人父母,而五月天的歌却没有“过时”,持续吸引新一代的青年。如何让这个乐团的影响力从90年代末一直延续至今,甚至跨越地域和世代,成为华人世界的共通语言?或许阿信在写《憨人》时,也写下了答案。他曾说过,全班50人,而他却从来没有考过第一名,《憨人》这首歌,就是送给第一名之外的,没那么聪明的49个人。

正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哪个情绪,你都可以找到一首五月天的歌来形容你当下的心情。他们的创作贯穿了海海人生中的各个面向:求学、恋爱、工作、亲情、友情和日常。每隔一段时间听,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梦想、挫折、期待、失意、遗憾、勇气……这些许多普通人的一生,五月天用最朴实精准的白话,仿佛唱尽了人生。

#演唱会
没有现场表演,或许就没有今天的五月天。我们都必须承认现场演出的魅力,哪怕一些歌曲你用耳机听来没什么感觉,但在演唱会上,五月天却有让你和几万人一起在这首歌的旋律里跳跃或流泪的能力。

出道初期,除了校园演唱会,滚石唱片曾为五月天办过“占领西门町”活动。1999年暑假的四个周末,活动从一开始的300人到最后一场吸引了近2000人,替五月天埋下了之后万人演唱会的伏笔。同年8月,他们在台北市立体育场举办首场万人演唱会,这也是发行《第一张创作专辑》的第168场现场演出,遂取名“第168场”。出道1个月即举行大型演唱会的成绩,现在看来也非常惊人。

在那之后,五月天与演唱会更是密不可分,每张专辑都有了相对应主题的巡回演唱会。从台北小巨蛋到北京鸟巢,再到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他们一直不断刷新自身的纪录。2010年后的演唱会舞台效果,五月天更是不断创新,将音乐与科技做结合,视觉特效上屡屡为歌迷带来惊喜。
#垃圾话
除了现场氛围,五月天的另一大魅力竟是他们二十年如一日的“垃圾话”。对资深五迷而言,“垃圾话”才是演唱会的主角。

5个平均年龄已经40几岁的男人只要凑在一起,却还是和年少时期一样,话匣子一开谁也阻止不了。不仅常在演唱会空档与团员们互开吐槽大会,有时甚至连和嘉宾的几句闲聊也会逗笑台下的粉丝。而正是这些夹杂些许尴尬的插科打诨、或是让人想入非非的带色双关语,都演变成与五迷们“交心”的方式。

怎么可以持续唱25年?或许一些资深“老粉”早就是抱着去听老朋友说“垃圾话”的心情赴约也说不定。
#五月之约
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5月,五月天都会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开唱,这是他们与香港五迷之间的“五月之约”。除了2015年一度因申请不到场地而失约,他们每一年都有履行约定,2018年和2019年更是前往香港迪士尼露天场地开唱。

2020年的“五月之约”因冠病疫情被迫取消,不想让五迷失望的五月天后来改在线上开唱,透过网络在线陪伴歌迷度过疫情的艰辛时刻。他们回到台北市立体育场,举办了一场无人的演唱会。短短一小时的预录演唱会却暗藏着满满的惊喜与细节,履行承诺的帅气模样让全球歌迷都直呼感动。
#影响
五月天的出现除了深刻影响了华语乐坛,他们的歌曲也成了许多影视作品创作的灵感和养分。

阿信用10分钟写完的《志明与春娇》,后来被彭浩翔导演用余文乐和杨千嬅将其具象化,摇身一变成为都市青年男女的标志。彭导受访时曾坦言,电影灵感就是五月天的同名歌曲:“我很喜欢这首歌,用这个片名,可以算是对以前听这首歌的一种怀念。”

电影《后来的我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导演刘若英在电影上映前被问及片名,透露自己起初不断在苦思,一直到听到五月天的《后来的我们》这首歌后,就马上决定是它了。她认为歌词与电影的感觉契合:“所以我就问阿信,这个名字可不可以给我用,他说好”。就这样,五月天的音乐在另一片土壤上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