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无价值却有趣
#韦小宝

韦小宝是金庸小说中最特别的人物,因为他的出现,终结了金庸小说。而他这样的人,比我们想象中难对付得多。
金庸从处女作《书剑恩仇录》起就塑造了许许多多有个性有理想(野心)的人物:有精忠报国的陈家洛、萧峰、郭靖等大侠;有雄才伟略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李自成等帝王领袖;也有走火入魔妄图称王称霸的岳不群、左冷禅、慕容复等邪道人物。他们奋斗的目标不同,也有正邪之分,但在执著于自己的事业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但他们最后都以悲剧告终。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却被郭靖一个究竟什么是英雄的简单之至的问题弄得寝食难安,郁郁死去。郭靖自己最后也以身殉国。萧峰原以为自己能为民族争光,最后却一仆不能侍二主,自杀了事。岳不群为夺武林盟主,把家人作为赌注,到头来赔了夫人折了女儿。慕容复为图复国梦,把自己铸成一把无欲无私的利剑,等待他的却是坐在土坟上头戴高纸冠、用糖果哄骗乡下小儿叫万岁的疯子的结局。
《鹿鼎记》中的人杰亦复如此。天地会的陈近南台湾大陆两头跑,为郑氏家族奔忙,最后反被郑家小朝廷所害;顾炎武黄黎洲著书立说反清复明,几百年后却被清王宫作为绥靖政策的棋子供在庙里;康熙虽励精图治,替满人在中国扎下了根基,却被他的后代拱手出让。
金庸的这些人物所处的环境往往是改朝换代之际,道统失落,各种价值观冲突相撞,引得这些价值观的追求者殚精竭虑,誓死捍卫。他们要以一己之力统一天下或思想,经常耗尽心血,再也无法从容应付人生其他方面的需要,更不用说享受人生的各种乐趣。
由于策略需要,或避免被别有用心的鱼目混珠,他们的“主义”、“目标”、“理想”、“野心”可以隐藏真实内心,但亮相后,必须鲜明不含混,这样很容易偏执或固守一端。若要调和集大成,也是等尘埃落定、有了左右逢源的实力后才能徐徐做来,但这往往是“人心思定”的太平盛世了。

小宝倒是“无欲则刚”。他从不想执著于一种原则一种事业,更多时候还利用别人的这一点为自己造势。小宝很像许多游客那样,到道观,烧个香;到佛寺,磕磕头;到教堂,划十字;到先贤寺,点点头;到烈士馆,感感动。若求子心切,可以拜观音、圣母玛丽亚、王母娘娘和妇产科医生,无可无不可,只要生了孩子就好。
小宝不明白各种价值观或庙堂之间的实质或微妙的区别,他也不想明白。他没必要肩负什么使命什么理想,甚至连架子都没必要搭,姿态都没必要摆。逢人便带三分笑,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无妨,哪儿有趣有实惠往哪儿钻。
所以小宝虽然没有康熙、陈近南、吴三桂那么大的能量和天赋,但也没有他们那般消耗和散发。成本和效益核算下来,小宝活得比他们快活、省力,有时候得到的还更多。
小宝很符合当代梦幻制造工厂好莱坞的模式:无价值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