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之路,经由“花神”
这是一句写在巴黎“花神咖啡馆”菜单上的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让-保罗·萨特,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去年元旦在巴黎旅行时,我们三个一起去了花神咖啡馆,当时完全不知道萨特和花神咖啡馆的渊源。在门口排了十几分钟队,坐在了外面临街的位置。还记得那天晚霞很美,坐在隔壁桌的三个美国女生年轻时尚,优雅大方,在谈论着女孩子们热衷的话题,时不时用温柔的眼光看着熟睡的Gino。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来往的行人,一边和断断续续撸狗的人说着客套的话。那时候的花神于我,是小姐妹曾经的约定,是一个网红的google地图上分数不到4分的打卡地。
二月份,我在家听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到了萨特。才知道,在那家叫花神的咖啡馆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和他的终生伴侣曾经以家称之。这里就要提到萨特一生的伴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西蒙娜·德·波伏娃,她的女性主义研究著作《第二性》如今犹家喻户晓,是很多女性的圣经。最近有一本关于她的书也很值得一读,《成为波伏娃》。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萨特和波伏娃几乎把花神咖啡馆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他们每天上午在这里工作,然后去吃饭,下午又回到这里和朋友聊天,晚上在这里接待约好的人。花神咖啡馆从1885年出现开始,就成了诸如萨特和波伏娃这些作家汇聚的地方,在此,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比如超现实主义。
为什么萨特写下了“通往自由之路,经由花神”这样的句子呢?据说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四年里,德军从未进入花神咖啡馆,也是在这些日子里,萨特在花神思考他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因此,他说:“在四年的时间里,对我来说,通往花神咖啡馆的路,就是自由之路。” 如果想了解萨特及其思想,这两年有一本很好的书叫《存在主义咖啡馆》,可以一读。我们就借着萨特这句话,借着萨特这个人,看看在你不自由,我不自由,她更不自由的今天,如何获得一点自由,主要是心灵上的自由。
首先,是萨特的爱情故事。他和他的伴侣波伏娃相识于大学期间,志趣相投的他们很快就坠入爱河,但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结婚,而是执行着一个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爱情合约”,这份合约一签就签了五十一年,直到萨特去世。因为他们都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不应该受到任何习俗规定的限制。两个伟大的思想相伴一生,却也从未间断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萨特有过亲密的情人,波伏娃也为自己其中一个情人写过小说,甚至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但这都不妨碍他们最终回到彼此身边,。因为他们不只是肉体的伴侣,更是精神的挚友和事业的伙伴。当然,这样大胆的尝试一般都来自伟大的灵魂,并不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是,一纸婚书,却实实在在地禁锢了在上面签字的两个人。因为婚姻,男人就该买房买车养家糊口,意气风发到油光满面就短短几年;因为婚姻,女人就要抓紧时间生孩子,然后相夫教子,少女气息到老气横秋也是屈指间。一纸婚书美其名曰是爱情的约定,是共同的责任,但往往最后,剩下的只有责任,两个人的自由都变成了深夜里的一声叹息。虽然不需要像萨特和波伏娃一样终其一生“自由任性”,但在婚姻关系中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除了是彼此的配偶,我们还是那个自己。给自己一些自由,去做想做的事,也给对方一些自由,完成年少的梦想。不要用两个本本,禁锢了自己,也禁锢了曾经让自己爱上的那个有趣的灵魂。

其次,萨特从“存在就是虚无”推出“人的绝对自由”。存在为什么是虚无呢?就像一个杯子,装了水才是一杯水,装了茶,是一杯茶。杯子本身就只是一个虚无的存在,没有本质。人也一样,人的躯体如物一样,是一个存在,人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这赋予了人永恒的需求----获得某种本质。就像站在舞台上的演员需要一个角色,生活中的人也需要一个角色来获得本质。所以,人们通过占有物,来给自己获得存在感,满足对确定性的渴望,获得一个角色,一种认同。比如买名牌包包,来展示自己所处的阶层,比如买很多衣服,来展示自己在时尚方面的造诣。但是,正如世界第一的收藏家,也无法确保自己会满足于目前的收藏,从而期待有更好的收藏,作为人,我们是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的。没有得到的时候不满足,得到了也不满足。所以萨特说,通过对物的占有来确认自己的本质,排除不确定性是行不通的。到这里,是不是对可以帮助自己逃出消费主义编织的巨网?并非买了好看的运动衣就成了跑步爱好者,并非买了昂贵的化妆品就能够找回十八岁的青春,并非买了秒杀的东西就是省钱小能手。我们对物的追求,应该基于自己的需求,而非“这么便宜不买就是吃亏”,也非“别人都有”。放下某书上精准的“好物推荐”,躲开直播间“全年最低价”的呐喊,不被“物”支配的人生,才是自由的。
最后,萨特有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他人即地狱。” 其实它出自萨特写的一个剧本。故事大概就是三个等待下地狱的鬼魂被囚禁在同一个地方,在等待下地狱的时候,三个鬼魂相互欺骗折磨诋毁,最后他们终于明白,其实不需要等着下地狱,他们现在就身处地狱,因为他人即地狱。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因为人的绝对自由。你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在相互的交往中,你的自由难免会影响到我的自由。所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在维护自己的自由,把自己主体化,把对方客体化的过程。这种争夺主体性的过程,会让自认为变成客体,也就是自由被剥夺的人很不舒服。因此,萨特说:“憎恨,就是你承认了别人的自由”。正如我们不会憎恨一朵花,一片叶,憎恨只会指向人,因为只有人拥有“自由”,只有人可以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对另一个人做些什么。我们憎恨,因为我们不甘于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不甘于自己的自由被别人的自由侵犯。经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郁闷很久的我们,经常在考虑“他那句话什么意思”的我们,在承认着对方的主体性,扼杀着自己的自由。甚至有时候这些言行并非来自身边的人,而只是网络上的一句谩骂。所有这些让我们闷闷不乐一整天的“他人”都是我们的“地狱”。所以,不要被那些他人有意无意之间的言行裹挟着坠入地狱,用自己的主体性,战胜对方的主体性,活得自在一点。
草堂飞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生活的一万种想象,也不及身边的小花一朵,小菜一样 (4人喜欢)
- 如果爱与婚姻是这样的,那我愿意与你一起冒险 (2人喜欢)
- 给自己一朵花开的时间 (2人喜欢)
- 在法国被“赶鸭子上架”的那几次
- 瞧,那个在雨中奔跑的“傻子”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